95

實際護具圖


早期復健運動
錘狀指
當你不小心手指被球打到、或是小地方撞擊後,突然發現指尖無法伸直、呈現下垂狀態,很可能就是「錘狀指」(Mallet Finger)!
這種常見的肌腱損傷,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留下手指變形或永久功能受限。今天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杵狀指的成因、治療護具的選擇(短指套 vs 長指套),並提供清楚的復健動作指引,協助你從急性期到後期康復都不出錯。
一、什麼是錘狀指(Mallet Finger)?
錘狀指是因為手指伸肌肌腱在遠端指間 (DIP) 處斷裂或撕脫,導致無法主動伸直指尖。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力直接撞擊指尖,如打籃球時被球砸到、關門夾傷,或抓東西時手指被反彈。
二、常見症狀:
- 指尖無力下垂,無法主動伸直
- 手指腫脹、疼痛,特別在遠端指間關節
- X光可能顯示遠端骨片撕脫
三、錘狀指的治療原則
90%以上的錘狀指可以保守治療成功,不需手術。
最核心的方式是:
- 連續固定指尖於完全伸直位置,維持6~8週不中斷。
- 這段時間任何一次彎曲都可能破壞肌腱癒合,造成復發或永久變形。
四、長指套 vs 短指套:哪一種護具更適合你?


建議:
- 急性期腫脹明顯、骨折不穩定:建議先使用長指套1~2週穩定期,再轉換為短指套繼續固定。
- 單純肌腱撕裂或骨片穩定者:可直接使用短指套持續固定6~8週。
五、指套配戴要點
- 24小時配戴,不能中斷,洗澡時需使用防水材質或自行改裝包膜。
- 每週由醫療人員確認護具是否固定正確,避免脫落或錯位。
- 若手指不小心彎曲,須立即重新計算6週療程,否則可能影響癒合。
六、復健動作規劃:保守治療與術後皆適用
在手指持續固定期間及之後,為避免其他關節僵硬及提升手指功能,應該進行以下階段性復健動作:
🕒 第1~6週:固定期間(遠端指間 (DIP) 完全伸直)
- 目標:預防手指、手掌關節僵硬
- 建議動作(每日3次,每次5~10分鐘):
- 手指、手掌關節主動彎曲與伸展
- 僅活動未受傷關節,保持關節靈活。
- 可做如“拳頭→勾手→張手”循環練習。
- 抬高消腫:受傷手放高於心臟,減少腫脹與不適。
- 可搭配冷敷10分鐘(避免過度冰凍)。
🕒 第7~9週:護具移除後早期活動期
- 目標:漸進活動遠端指間(DIP),促進肌腱滑動
- 建議動作(每日2~3次):
- 遠端指間 (DIP) 主動伸直與彎曲
- 使用健康手輔助控制,避免過度彎曲。
- 次數:每次10下,強調控制與穩定。
- 手部握力球訓練(低阻力):可使用矽膠軟握球,漸進訓練整體手部肌群。
⚠️ 注意:不可強拉、重壓DIP關節,避免再次拉傷。

🕒 第10週以上:功能恢復期
- 目標:強化手指協調與功能性使用
- 建議動作:
- 拇指與每指對碰訓練(O型練習)
- 彈力帶拉伸
- 小範圍彎曲與伸展阻力訓練
- 日常生活應用
- 捏筆、拿筷子、按鍵盤等操作
六、什麼時候該回診或考慮手術?
- 6~8週後遠端指間 (DIP) 仍無主動伸展
- 明顯骨片移位、關節不穩定
- 治療期間發生畸形癒合或劇烈疼痛
- 配戴困難或指套無法維持伸直
這些情況可能需要轉整形外科、手外科考慮手術修補或鋼釘固定。
七、結語:選對護具+良好復健,恢復更順利!
錘狀指雖然聽起來只是小手指問題,但不當處理容易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礙。無論是短指套或長指套,關鍵在於「固定位置正確、配戴不中斷」;再搭配階段性復健動作,才能確保指尖能順利恢復伸直功能。
如你或家人有類似症狀,建議儘快尋求骨科或手外科醫師診斷與處置,並與物理治療師配合規劃完整的復健流程。
參考資料
- 7 Simple Physical Therapy Finger Exercises to Heal Your Injured Hand
-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mallet finger: A systematic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