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疼痛修復 【門診案例】不是運動傷害?青少年腳踝、膝蓋反覆疼痛,原來是”馬凡氏症”的警訊

【門診案例】不是運動傷害?青少年腳踝、膝蓋反覆疼痛,原來是”馬凡氏症”的警訊

linwate

青少年膝蓋、腳踝反覆疼痛不只是有「成長痛」!其他忽略的全身線索也要小心 – “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需要列入名單之中

門診中常見青少年主訴膝蓋或腳踝反覆疼痛,許多家長第一時間會認為是打球受傷、姿勢不良,甚至是所謂的「成長痛」。但當一位身高超過同齡許多、關節過度柔軟反覆扭傷的學生來診時,我們的警覺性就要提高了。

這樣的症狀,很可能不只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而是潛藏著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 “馬凡氏症”的可能。

【案例情境】一位高挑的國一男生,膝蓋痛半年,反覆腳踝扭傷

近期門診來了一位身高超過180公分的國中生,體型纖細,媽媽表示他近幾個月來常喊膝蓋痛,後來還幾反覆運動時腳踝扭傷,稍微動一下就疼痛。起初以為只是運動量太大,太少運動的關係,結果觀察後我們發現一些特殊情況:

  • 手指異常細長,輕鬆做出拇指徵(thumb sign)與手腕徵(wrist sign)
  • 明顯的扁平足與走路內八
  • 雙膝可過度伸直、活動角度過大(hypermobility)

雖然沒有家族病史,但是這樣的線索讓我們不禁懷疑,他的關節疼痛症狀不是局部的問題,而是屬於系統性結締組織疾病的一環。

一、什麼是馬凡氏症候群?

馬凡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疾病,主要由 FBN1 基因突變引起。

這個基因負責產生 fibrillin-1 蛋白(會組成結締組織的彈性纖維)。因此,當 fibrillin-1 蛋白功能異常,全身的結締組織(韌帶、血管……等)的結構與穩定都會受到影響。

常見影響部位

  • 骨骼系統高瘦體型、蜘蛛指、手指細長關節鬆弛、脊椎側彎、胸廓變形
  • 眼睛:水晶體脫位、近視
  • 心血管系統:主動脈根部擴張、主動脈剝離(這是最危險的併發症
  • 皮膚與神經:皮膚鬆弛、硬腦膜擴張

二、關節問題為什麼要注意?

青少年常見的關節痛如果是由馬凡氏症引起,通常會呈現以下特徵:

1. 膝蓋反覆疼痛,無明確撞擊史

  • 常見於活動過後加重,甚至走路都會感覺無力。
  • 痛點不固定,有時是髕骨周邊,有時是關節後方,類似退化性疼痛。

2. 腳踝容易扭傷、感覺不穩

  • 由於韌帶較鬆,肌肉保護能力差,一旦站不穩就容易翻船扭傷。
  • 多數的人有扁平足,力線異常,會增加腳踝的負擔。

3. 關節過度活動(Hypermobility)

  • 在診間有機會見到雙膝過度伸展、肘部過伸、手指可折到反面。
  • 通常這種過鬆的關節,本身就容易發炎與疼痛,也會增加的運動負荷。

三、如何簡單篩檢判斷可疑個案?

雖然馬凡氏症需要經過完整評估才能確診,但在一般門診,我們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臨床檢查快速篩選:

快速篩檢四步驟:

  1. 身高體型觀察:是否異常高瘦、四肢細長
  2. 拇指徵(Thumb sign):拇指能否突出於握拳的掌側
  3. 手腕徵(Wrist sign):一手拇指與小指環繞另一手腕是否可交疊
  4. 扁平足與關節活動度檢查:是否有明顯平足與關節過伸
thumb sign + wrist sign
取自 Marfan syndrom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ugust 2007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如果以上幾項皆陽性,再加上主訴膝蓋痛、腳踝痛、關節不穩,就應考慮轉診心臟科(檢查主動脈)與小兒遺傳諮詢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

四、Ghent Criteria:正式診斷的依據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標準為2010年修訂的 Ghent Criteria,重點如下:

  • 家族史時:需符合主動脈根部擴張 + 系統性徵象 ≥ 7 分,或 + FBN1 基因突變
  • 家族史時:只要符合主動脈變化、晶狀體脫位、或系統徵象積分就有可能診斷。

系統徵象(Systemic Score)中,膝關節過伸、扁平足、脊柱側彎、胸廓變形等,都算是得分項目。

五、深入解析馬凡氏症的 FBN1 基因與家族風險

馬凡氏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只要一對基因中有一個突變就會發病。致病基因是FBN1,位於第15對染色體,負責合成 fibrillin-1 蛋白,此蛋白廣泛存在於人體的結締組織中,包括血管眼睛韌帶、皮膚與關節系統

顯性遺傳

1、家族遺傳的風險

  •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患有馬凡氏症,每位子女有 50% 的機率遺傳。
  • 75% 的病例來自家族傳遞,25% 為新突變(de novo),父母皆正常但孩子突變。

2、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可以:

  • 確認 FBN1 突變是否存在
  • 評估其他家族成員的風險
  • 當作未來懷孕前的遺傳諮詢與風險評估

如一位孩子確診馬凡氏症,建議所有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都接受心臟超音波與相關檢查,以免漏掉潛在高風險者。

六、肌肉骨骼超音波在臨床上如何協助?

雖然馬凡氏症主要依據心臟影像與基因為診斷依據,但在臨床處理關節疼痛與功能障礙時,肌肉骨骼超音波(MSK US)也能發揮價值,特別是在下肢反覆疼痛與關節鬆弛的情況中。

常見的超音波觀察結果包括:

  1. 肌腱與韌帶鬆弛變薄
    • 如 ATFL(距腓前韌帶)、MCL(內側副韌帶)厚度變薄、張力不足。
  2. 關節穩定度差
    • 超音波下觀察踝關節或髕骨動態追蹤,可見滑動範圍過大,提示關節過度活動。
  3. 足底結構改變
    • 扁平足者可見足底筋膜變形,拱形塌陷,足跟壓力異常。
  4. 慢性輕度炎症或關節積水
    • 關節囊腫、滑膜增厚、小範圍積液,皆為長期壓力不均與肌力失衡所致。

這些資訊有助於後續復健設計、足弓支撐矯具選擇、與運動處方安排,並可作為病程追蹤的重要依據。

七、家長最常問:是不是不能運動了?

不是所有馬凡氏症患者都必須完全禁止運動,但需特別注意:

1、避免:

  • 高衝擊或碰撞性運動(籃球、足球、競技體操)
  • 舉重、拉單槓等增加血壓的運動
  • 這些可能加速主動脈擴張或誘發剝離風險

2、可考慮:

  • 游泳、有氧健走、穩定的肌力訓練(由專業人員設計)
  • 注重「關節穩定性」、「肌力強化」、「核心控制」

結論:青少年關節痛,不能只是吃止痛藥帶過

對於生長期的孩子來說,膝蓋痛與腳踝不穩不能簡化為過勞或成長痛。如果合併出現異常體型、關節過鬆與反覆受傷,請務必提高警覺。

馬凡氏症不只是骨骼問題,更關乎心血管與生命風險。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可以避免主動脈剝離等致命風險,也能安排正確的生活與運動指導。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下一步,讓我們幫你找到適合的解決方式:

  • 若你對於本文中的治療方式有進一步想了解的部分,歡迎透過下方整合連結,取得更完整的資訊: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 諮詢治療地點|雙北 & 三蘆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


探索更多來自 醫聊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