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位置有哪些? 為什麼腳踝會痛? 走路踩空嚴重嗎? 找到原因好好治療最重要

腳踝扭傷 不只有一種!從外側韌帶到距下關節、肌腱滑脫,六種常見型態一次解析,幫你找出真正的受傷原因與對應治療方式。

腳踝扭傷位置有哪些?

你以為「扭到腳」就只是韌帶拉傷嗎?其實腳踝扭傷根據受傷方式會有很大差異,實際上由受力角度和受傷位置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六大類,每一種處理方式與復原時間都不太一樣。

很多人問說,為什麼我的扭傷治不好?

  • 很多腳踝扭傷「一直反覆」的原因,其實是診斷錯誤、休息不足、復健不夠或忽略了更深層嚴重的問題(如韌帶斷掉、距下關節受損、滑囊沾黏發炎、肌腱滑動障礙等)。

別再只想簡單「冰敷+貼接痠痛藥布」就以為可以好了!

腳踝看似小關節,但它是全身的地基,所牽涉的肌腱、韌帶與關節等結構相當複雜。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常見的六種腳踝扭傷類型、診斷重點與可能的治療方法,協助你找出真正的問題與應對之法。

一、腳踝扭傷外側痛?

最常見的扭傷類型,佔全部腳踝扭傷的60-70%以上。

1. 相關損傷結構:

  • 主要為前距腓韌帶(ATFL)
  • 嚴重者合併跟腓韌帶(CFL)撕裂
  • 少數會影響到後距腓韌帶(PTFL)
20250725-b484i

2. 發生原因:

通常在「腳掌內翻與小腿外旋」的情況下發生,例如:

  • 打籃球時落地踩到他人腳
  • 穿高跟鞋走路時不穩拐到
  • 下坡或轉彎時突然轉到腳

3. 臨床的表現:

  • 外側腳踝腫脹、瘀青
  • 無法負重、壓痛明顯
  • 輕的人幾天內可行走,嚴重者數週才能恢復穩定

4. 危險徵兆:

  • 重複發生 => 慢性不穩的高風險
  • 沒有好好治療,導致距下關節失去穩定

二、腳踝扭傷內側痛?

雖不常見,但多伴隨較嚴重的骨骼或關節問題。

1. 相關損傷結構:

  • 主要為三角韌帶群(Deltoid Ligament)
  • 可能合併距骨骨折、踝關節內陷或錯位
20250725-6yqo1

2. 發生原因:

  • 腳掌外翻與膝關節內壓(例如摔倒時膝內撞)
  • 通常發生在較大外力時,例如: 撞擊或重踩

3. 臨床的表現:

  • 腳踝內側腫脹明顯
  • 合併壓痛與活動受限
  • 如果影像顯示骨裂,需較長時間的固定與修復

4. 危險徵象:

  • 常合併骨折或距骨壓迫
  • 宜安排X光或MRI排除嚴重結構損傷

三、走路踩空嚴重嗎? 高位扭傷

影響脛腓骨之間的穩定韌帶,恢復時間長,易被誤判為輕傷。

1. 相關損傷結構:

  • 遠端脛腓韌帶(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 腓骨與脛骨之間的聯合結構(syndesmosis)
20250725-0hcfq

2. 發生原因:

  • 腳掌外旋與小腿外翻
  • 常見在足球、橄欖球、滑雪等……運動

3. 臨床的表現:

  • 外觀腫脹不明顯,但一踩就痛
  • 走路會覺得整隻腳不穩
  • 壓痛點高於一般扭傷區域 => 踝關節上方約5–10公分

4. 危險徵象:

  • 若未妥善處理,常會導致長期走路不穩、反覆疼痛
  • 恢復期通常為6–12週,遠高於一般的扭傷

四、距下關節扭傷(Subtalar Sprain)

容易被忽略的扭傷類型,與內翻外翻控制有關。

1. 相關損傷結構:

  • 距骨與跟骨之間的滑囊、韌帶與小關節
  • 包含間隔滑囊、距跟韌帶等微小結構
20250725-02c2y

2. 發生原因:

  • 小但多方向的扭轉傷害,例如:不規則地形行走、穿拖鞋踢到階梯
  • 多為”反覆小扭傷”累積導致慢性發炎

3. 臨床表現:

  • 腳踝卡卡、彎曲活動角度受限
  • 痛點深層、不好定位
  • 有時伴隨喀喀響或滑囊卡住不順的感覺

4. 危險徵象:

  • 超音波下常見到滑囊發炎、沾黏
  • 若無介入治療,容易導致長期活動受限或是步態異常

五、腳踝扭傷為什麼變成其他地方在痛? 肌腱滑動障礙

屬於扭傷「潛藏的後遺症型」,不一定會在急性期出現。

1. 常見的結構:

  • 腓骨肌腱(Peroneal Tendons)鬆動或是滑脫
  • 脛後肌腱過度牽拉或張力不對稱
20250725-nvdr6

2. 表現方式:

  • 扭傷恢復後仍覺「走路怪怪的」
  • 特定角度疼痛或肌腱彈跳感
  • 足部姿勢改變,例如: 小腿外旋、足弓塌陷

3. 治療方式:

  • 超音波確認肌腱滑動情況
  • 神經肌肉控制訓練與手法治療
  • 必要時使用增生或PRP注射來修復滑車與腱鞘

六、為什麼扭傷後我會一直扭到? 慢性腳踝扭傷(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

不是急性扭傷類型,是處理不足所造成的後續長期問題

1. 原因:

  • 過往扭傷未完全恢復
  • 韌帶鬆弛未復健
  • 深層感覺回饋不足

2. 表現的方式:

  • 經常反覆扭到成為生活常態
  • 腳踝鬆弛、行走不穩
  • 運動時總是先擔心腳踝安全

3. 處理建議:

  • 評估韌帶張力與肌肉的控制能力
  • 進行長期神經肌肉訓練
  • 建議採用再生療法,如增生或PRP注射強化韌帶結構

七、常見問題

Q1:怎麼知道我是哪一種腳踝扭傷?

  • 可以從「受傷當下的角度與力量」、「現在的痛點位置」與「走路感覺是否穩定」來初步判斷。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結合超音波影像判斷會更加準確。

Q2:一定要照 X 光或 MRI 嗎?

  • 如果懷疑有骨折 (內側扭傷、骨裂壓迫) 或是疼痛持續超過 2 週仍未改善,建議安排影像檢查,也可以搭配超音波評估軟組織相關損傷。

Q3:為什麼我會「復原很慢」或是「常常再扭」?

  • 有可能你是高位扭傷或是同時合併多種受損。這些類型的扭傷需要更長的復原時間,並需搭配適當的復健、介入性治療與肌肉控制相關訓練。

Q4:PRP、增生療法真的有用嗎?

  • 針對韌帶鬆弛、肌腱滑車損傷、距下關節沾黏等結構問題,再生注射療法(如PRP、葡萄糖增生)可以幫助組織修復與減少慢性發炎,提升穩定性。

八、結論:找到腳踝扭傷的原因好好接受治療,才不會讓問題一再重複!

每一種腳踝扭傷的背後,其實都是不同結構損傷與力學的影響。如果,你只是以為「扭到就是拉傷」、「貼藥休息就會好」,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治療黃金期。

現代臨床治療講求「精準診斷、對應治療」,若有持續不適或反覆扭傷問題,建議使用超音波或核磁共振 (MRI) 影像檢查,搭配復健訓練與再生注射,才能真正能避免復發。

重點小結:

扭傷類型 最常受傷結構 常見症狀 建議處理方向
外側扭傷 前距腓韌帶 外踝腫脹、壓痛 穩定性訓練、影像確認撕裂程度
內側扭傷 三角韌帶 內踝腫脹、嚴重疼痛 高度懷疑骨折或錯位,考慮影像檢查
高位扭傷 脛腓韌帶 腳踝上方疼痛、不穩 恢復期長,須避免提前負重
距下關節 滑囊、微關節 卡卡感、深層痛 超音波檢查與滑囊鬆解訓練
肌腱障礙 腓骨、脛後肌腱 走路怪、滑動異常 超音波導引檢查、訓練性治療
慢性不穩 韌帶鬆弛 反覆扭傷、不穩感 長期訓練、再生療法

參考資料

主題系列文章

  • 腳踝扭傷 系列總論 腳踝扭傷完整康復指南:不只是拉傷那麼簡單,從急性處置到預防再傷
  • 前言為什麼這麼多人忽略腳踝扭傷的嚴重性?
  • 一、 腳踝結構總覽韌帶、肌腱、關節囊、骨頭一次看懂
  • 二、 常見腳踝扭傷類型分類:六大類型解析與對應治療建議
  • 三、 「只是拉傷」的迷思:腳踝扭傷常見誤解與忽略風險
  • 四、 如何正確診斷?超音波、X光、MRI的角色與差異
  • 五、 急性期處理原則與錯誤迷思破解
  • 六、 中後期復健:腳踝穩定性重建與功能訓練設計
  • 七、 為什麼總是反覆扭?慢性腳踝不穩定的形成與預防
  • 八、 復發與後遺症:距下關節僵硬、滑囊沾黏、肌腱滑動障礙
  • 九、 自費療程選擇:PRP、增生、超音波導引注射的角色
  • 十、 實際案例分享:三位不同年齡與活動量病患的處理差異
  • 十一、 預後與追蹤:復原時間、復健指標與運動回歸評估

相關文章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