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故事:車禍一個月後,她的腳還走不了
30歲的小芸(化名)是一位經常出差的職場女性。
一個月前,她在一次車禍中跌倒,左腳小腿及腳踝受到撞擊,當時X光檢查未顯示骨折,被診斷為輕微軟組織損傷,回家後自行冰敷休息。近日因持續腫脹、走路不穩前來就醫。
- 我們發現她的左小腿皮下仍有明顯水腫與瘀青殘留,觸診時深層肌肉有壓痛點,肌肉動作受限。
- 超音波顯示為腓腸肌內側頭與肌腱交界處輕中度撕裂,伴隨血腫未吸收,這是臨床常見的Tennis leg(網球腿)(診斷需依臨床醫師檢查與影像判斷)。
- 這類傷勢若未妥善處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增加慢性瘢痕與復發風險
- 我們建議短期使用拐杖減少負重,並可搭配如高能雷射或INDIBA干擾波等物理治療方式協助修復,並於一個月後重新評估功能狀況。
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其實相當常見。但到底什麼時候「需要用拐杖」?哪些人「不能硬撐走路」?今天我們就從文獻與臨床出發,給你一份完整的拆解與建議。

小腿撕裂傷的原因? 小腿撕裂傷的位置與類型?
小腿肌肉撕裂主要集中在三個重要部位:
- 腓腸肌內側頭撕裂
- 是最典型的網球足,好發在跳躍、衝刺或伸直膝關節時。
- 這個位置的撕裂通常發生在運動員突然加速或急停時,肌肉無法承受瞬間的張力變化。
- 肌腱與肌腹交界撕裂
- 是另一個常見位置,肌肉連接處特別容易發生傷害,尤其是突然加速或變向時。
- 這個區域的血液供應相對較差,癒合時間通常較長。
- 比目魚肌拉傷(soleus strain)
- 較深層、常在慢跑者或步態不穩定者出現,較難察覺。
- 由於位置較深,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小腿撕裂傷的症狀
患者通常會有幾個典型表現:覺得「像被踢了一腳」的突然痛感、無法正常蹬地、走路跛行,以及撕裂後1–2天出現瘀青與腫脹(初期不明顯)。
最危險的是被判斷為單純扭傷或抽筋而延遲介入。
許多患者在急診或初步檢查時,由於X光正常且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診斷為輕微拉傷,導致後續處理不當。
小腿撕裂傷研究回顧:腓腸肌撕裂佔小腿肌傷30–60%
- 根據 Green 等人(2022)與運動員小腿拉傷回顧性研究,腓腸肌內側頭是最常見的受傷部位,在部分運動族群的統計中佔 30–60%,且復發率可達 40–50%。
小腿撕裂傷需要拐杖嗎?
使用拐杖的判斷
是否需要使用拐杖應由醫師依臨床檢查與影像判斷,常見考量因素包括:
- 明顯跛行或無法承重
- 伴隨瘀青與水腫
- 影像顯示中等以上撕裂或出血等。
Green et al. 強調:「早期控制疼痛與負重,遠比提早走路來得重要。」
過早負重不僅會延長癒合時間,還可能導致二次撕裂或慢性疼痛。

小腿撕裂傷的拐杖使用方法
使用拐杖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 使用拐杖於健側
- 行走時與患肢同時向前,採三點步態
- 初期患側可完全不著地,3–5天後改為輕觸地、再逐步恢復
正確的步態順序為:
- 健側腳與拐杖同時向前,然後患側腳輕觸地或懸空跟進。
- 這樣的步態可以有效減少患側負重,同時維持基本的行走功能。
哪些人小腿撕裂傷可以不用拐杖?
- 並非所有小腿傷害都需要使用拐杖。
- 輕微拉傷且仍能正常步行、沒有瘀青腫脹、檢查顯示無撕裂僅有肌肉緊繃的患者,可以考慮不使用拐杖,但仍需密切觀察症狀變化。
小腿撕裂傷如何治療?
小腿撕裂傷的急性治療(前3天)
- RICE原則仍是急性期的基本處理方式: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後續可以參考更新的建議: Peace & Love 原則。
- 藥物治療方面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以幫助控制疼痛和發炎,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 局部消炎藥膏也可以提供症狀緩解。
小腿撕裂傷的物理治療
- 以下物理治療方式可作為醫師評估後的選項之一,用於促進循環、減輕腫脹與輔助修復。不同患者的反應與恢復速度會有所差異。
- 高能雷射治療(HILT),可以促進微循環與膠原合成,加速組織修復。
- INDIBA/TECAR治療利用電磁波能量,可以減少慢性腫脹、加速血腫代謝。
- 超音波治療通過熱效應和機械效應促進組織癒合,特別適合處理肌腱交界處的撕裂。
- 脈衝式超音波在急性期使用,連續式超音波則適合亞急性期。
- 電療技術包括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用於疼痛控制及功能性電刺激(FES)用於肌肉萎縮預防。
小腿撕裂傷的注射治療
- 軟組織玻尿酸注射可以改善組織潤滑,減少纖維化。在超音波導引下精準注射到撕裂處,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生治療或是PRP 富血小板血漿注射
- PRP 治療利用自身血液中的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
- 對於慢性或較嚴重的撕裂,PRP注射可以顯著改善癒合品質。
- 類固醇注射雖然可以快速消炎止痛,但可能影響組織癒合,一般不建議在急性期使用。
- 以上均需由醫師評估適應。
小腿撕裂傷的手術治療
- 大部分小腿撕裂不需要手術治療,但在完全撕裂或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手術修復。手術方式包括直接縫合、肌腱移植或筋膜鬆解術。
小腿撕裂傷的復健參考
以下時間與內容僅為文獻與經驗參考,實際復健進度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依個人情況調整。
第一階段:疼痛控制與步態恢復(第1–3天)
- 目標是減腫止痛、避免惡化。
- 使用拐杖、冷敷、INDIBA、高能雷射。
- 進行被動活動與微小角度伸展。
-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保護傷害組織,避免進一步損傷。
第二階段:初步肌力喚醒與等長訓練(第3–7天)
- 開始進行單腳站立訓練、腳尖微踮、坐姿calf raise(避免膝伸直拉扯)。
- 持續觀察血腫吸收與疼痛程度。等長收縮可以維持肌肉力量而不增加撕裂風險。

第三階段:恢復主動控制與肌群協調(1–2週)
- 進行單腳站穩平衡、靜態橋式與前後轉移負重訓練。開始穿戴壓力套輔助活動。
- Green et al. 提醒:多數運動員在此階段若不夠穩定就強行負重,容易二次撕裂。
第四階段:彈性訓練與低衝擊跳躍(第3–4週)
- 開始輕跳繩、前後小跨步、橡膠帶踢腿、等速肌力測試。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恢復肌肉的彈性和協調性。
第五階段:跑步準備與方向轉移訓練(第4–6週)
- 模擬跑步動作、改善踝膝協調。
- 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複雜度。
第六階段:回場與預防訓練(第6週後)
- 加速跑、切換方向與衝刺、核心穩定性與動作控制加強。
-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預防再次受傷,建立長期的運動習慣。
小腿撕裂常見的錯誤
錯誤一:痛不多就不管它
- 許多患者如小芸一樣,在受傷初期僅有些微不適,誤認為「只是拉傷」。
- 但實際上,深層肌肉損傷常會延遲出現症狀,一週後才開始腫脹或瘀青擴散。
錯誤二:冰敷一週、然後就開始亂走
- 急性期的RICE處理是對的,但缺乏後續修復與復健常導致傷口癒合不良。
- 應加入適當物理治療(雷射、INDIBA、超音波)與動作訓練。
錯誤三:沒有重建肌肉力量與功能
- 文獻指出,未做階段性訓練的人,可能高達40–50%的機率在半年內再次拉傷同一部位。
- 完整的復健計畫是預防再次受傷的關鍵。
小腿撕裂傷的檢查方法
肌肉超音波
- 可清楚觀察撕裂位置與血腫範圍,適合即時評估與後續追蹤。
- 超音波檢查無輻射,可以重複執行,是監測癒合進度的理想工具。

MRI檢查
- 適用於複雜或運動員傷害,需觀察肌腱附著點受損程度。
- MRI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軟組織影像,幫助制定精準的治療計畫。
MRI 與超音波需視需求與醫師判斷。
追蹤建議與預後
第1週建議觀察是否有進一步出血與疼痛惡化
第4週進行肌力與走路穩定性檢查
第8週依需求安排回運動場測試與再訓練。
良好的預後需要患者配合完整的復健計畫,避免過早回到高強度活動。大部分患者在適當治療下,6-8週內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結論:避免小腿傷害影響你的長期活動力
正確評估傷勢、掌握使用拐杖的時機、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搭配科學化的段訓練與修復療法,才能真正幫助患者恢復行走自由、重拾生活節奏。
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有效的治療選擇,關鍵在於早期正確診斷和系統性的治療。
記住,每個人的傷勢程度和復原速度都不同,重要的是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按部就班完成復健計畫,不要急於求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小腿撕裂成為長期困擾你的健康問題。
參考資料
- The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lf Muscle Strain Injurie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of 20 Expert Sports Clinicians
- Calf Strain in Athletes
相關文章
- 健康網》妙齡女車禍後腳痛1個月 小腿撕裂傷誤當拉傷
- 小腿拉傷或小腿後側痛怎麼辦? 小心發生網球足? 網球足的症狀、治療與復健參考
- PRP (增生治療) 是什麼? PRP注射要多久打一次? 多久有效與副作用?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