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來到門診,自述 :
- 最近左手背第 3-5 指區域都腫腫脹脹的,沒有外傷,突然就出現,出力或按壓都會痛、有時候會感到無力,吃藥、針灸都沒效果,是關節發炎還是板機指嗎 ?
仔細詢問後,發現她的職業是鋼琴老師,近兩個月因為課程和表演的因素,練琴較密集。觸診,再加上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第 3-4 、 4-5 指的背側骨間肌都發炎、腫脹,於是衛教必她要的休息、保護、復健動作,以及如果無法改善可能須注射治療,後續安排門診追蹤。
手背痛可能與背側骨間肌使用過度、發炎或滑動障礙有關,適當診斷、治療與預防能有效改善,避免再次受傷。
一、常見的手背痛原因有哪些?和背側骨間肌 (dorsal interossei muscle) 有關嗎?
手背痛的原因包含肌腱炎、關節退化、神經壓迫、滑囊炎以及背側骨間肌過度使用。
- 長時間使用滑鼠、鍵盤、彈奏樂器或握筆時,容易誘發骨間背側肌疲勞,導致深層手背痛。
- 特別是第三、四骨間肌,若重複施力或長時間緊握,會引發慢性牽涉痛,容易誤診為神經問題。
- 背側骨間肌確實是手背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1、常見的手背痛位置在哪邊呢?
手背痛常見位置包含掌骨間、指縫處、第三到第五指背側、掌心外側、甚至延伸到手腕尺側與前臂。
- 若痛點偏向第三、四指之間,或第四、五指掌側,且伴隨小指掌面疼痛,極有可能與骨間背側肌過度使用或發炎有關。
- 反之,如果痛點擴散至手腕內側或前臂尺側,容易和尺神經壓迫、第 7、第 8 頸神經根病變混淆。
精確辨別疼痛位置,有助於診斷骨間肌引發的手背痛。
2、背側骨間肌位置及與疼痛的關連性

背側骨間肌位於掌骨之間,屬於手內在肌群,主要控制手指的外展動作 (掌指關節處外展 2、3、4 指)。這些肌肉深藏於手掌背側,若長期握筆、打字、滑手機或彈奏樂器,容易因反覆動作造成過度使用,進而引發慢性疼痛或滑動障礙。
- 第三、四骨間肌尤其容易因長時間緊握或姿勢不良誘發牽涉痛,是手背痛的重要病因。
二、背側骨間肌疼痛的常見症狀、原因與診斷
背側骨間肌痛常見壓痛、指縫疼痛、外展無力,原因包含過度使用與姿勢不良,診斷依靠超音波與局部壓痛測試。

1、背側骨間肌疼痛的常見症狀
背側骨間肌痛常表現為
- 掌骨間深層鈍痛、指縫壓痛、手指外展時刺痛或無力。
- 疼痛放射至小指掌心或手腕尺側,並常在使用手部後加劇,如寫字、彈鋼琴、滑手機。
- 患者會感覺手背繃緊、局部脹痛或持久酸痛,甚至影響握力與精細操作。
- 部分患者會誤以為是神經壓迫或關節退化,導致延誤正確治療。
需要透過仔細問診與壓痛點檢查,有效區分背側骨間肌痛與其他疾病。
2、背側骨間肌痛的高風險族群
背側骨間肌痛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長時間從事手部重複動作的人,例如: 鋼琴家、打字員、家庭主婦、滑手機過久者、設計師等。
- 研究顯示,女性右手骨間肌變異較多,容易因肌肉結構不同而導致慢性疲勞。
- 習慣性不良握筆姿勢、長期施力不均或工作站人體工學設計不良,也會增加受傷風險。
- 若缺乏適當休息與伸展,更容易導致骨間肌慢性緊繃、牽涉痛與肌筋膜沾黏。
3、如何診斷背側骨間肌受傷
診斷背側骨間肌痛需結合詳細病史、局部壓痛測試與超音波檢查。
- 臨床上,透過按壓第三、四骨間肌掌骨間隙是否誘發疼痛,是重要指標。
- 超音波可檢查骨間肌是否有結構肥大、滑動障礙或肌腱周圍發炎。
- 核磁共振可排除腫瘤或神經壓迫。
- 懷疑為肌筋膜疼痛,可透過局部注射生理食鹽水誘發疼痛,確認是否來自骨間肌。
早期準確診斷,有助於避免誤診為神經或關節問題。
三、背側骨間肌痛要如何治療?哪些動作要避免?
治療包括休息、物理治療、注射療法與復健運動。應避免長時間握拳、過度彈奏、緊握滑鼠與反覆用力抓握。
1、背側骨間肌痛的治療方法
背側骨間肌痛的治療可分為保守與注射治療。
- 急性期應使用護具短期固定,搭配熱敷、超音波治療與筋膜放鬆。
- 慢性疼痛可考慮高能雷射、震波、軟組織玻尿酸注射、增生療法或肉毒桿菌素注射降低肌肉過度使用。
- 搭配肌肉伸展與手部肌力平衡訓練。
- 日常需調整姿勢,減少滑鼠、鍵盤或彈奏時間,調整工作與休息的節奏。
2、如何避免背側骨間肌再次受傷
要避免再次受傷,關鍵在於降低骨間肌負擔與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 定期進行手部伸展、筋膜放鬆,並避免長時間固定使用滑鼠、打字或握筆。
- 建議每 30 分鐘,休息 5 分鐘,進行簡單的手指外展與手腕伸展運動。
-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與鍵盤,降低手部壓力。
- 專業演奏者,應安排練習時間與放鬆,並定期接受復健評估,確保骨間肌不會使用過度。
四、注射治療對背側骨間肌痛有幫助嗎?需要開刀嗎?有哪些復健動作需要做?
注射治療有效,開刀多半不需。建議進行手部伸展、彈力帶外展訓練與神經滑動運動,提升肌肉彈性與滑動。

1、那些注射治療對背側骨間肌痛有幫助?
背側骨間肌痛的注射治療包含軟組織專用玻尿酸、增生療法與肉毒桿菌素注射,且具有非侵入、恢復期短的優點。
- 軟組織專用玻尿酸可以減少疼痛以及幫助組織修復
- 增生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或 PRP 注射,促進肌肉與筋膜修復,適合慢性疲勞或附著點拉傷
- 肉毒桿菌素注射已有文獻證實可有效降低骨間肌肥大與慢性疼痛,並改善手部功能,適合過度使用型患者
2、骨間背側肌受傷需要開刀嗎?
絕大多數骨間背側肌疼痛透過保守治療與注射療法即可改善,開刀治療相當少見。
- 僅當嚴重肌肉肥大、滑動受限或保守治療六個月無明顯改善時,才會考慮手術減壓或局部切除
開刀風險包含手部功能下降、疤痕沾黏與肌肉力量流失,因此臨床多以非手術為優先。若合併其他神經或結構問題,需進一步由手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必要性。
3、手背痛有三個復健動作推薦做

- 手掌背側伸展:將手掌朝下,另一手輕輕將手背往下壓,維持20秒,放鬆,重複10次。
- 手部彈力帶訓練:五指套上彈力帶,慢慢打開指縫,維持5秒,重複15次,可強化骨間肌外展力量。
- 尺神經滑動運動:(尺神經支配掌間肌群) 手掌朝外,手腕向下伸直,頭部向側邊傾,保持5秒再放鬆,有助於降低神經滑動卡住的風險。
五、結論
骨間背側肌是手背痛常被忽略的重要病因,尤其在重複使用、長時間工作與姿勢不良下容易受傷。透過正確診斷、注射治療、復健運動與日常姿勢改善,絕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疼痛並恢復手部功能。
避免過度使用與建立良好休息習慣,是防止骨間背側肌再次受傷的關鍵。
參考資料
- Morphology and Morphometry of the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s of the Hand: Laterality and Sexual Dimorphism
- Referred Pain Patterns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s
- Botulinum toxin therapy for isolated first 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 pain and hypertrophy: A case report
- Insight into the Interosseous Muscles
- Interosseous Muscle Pain in the Pianist’s Hand: A Description of 27 Cases of Musician’s Hand
相關文章
投稿文章
其他參考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