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肌腱病變是大轉子區 (大腿外側) 疼痛的主要來源,常見於40~60歲的中年女性。
臀肌病變一般包含了臀中肌與臀小肌的退化、撕裂與滑囊發炎等,臨床上常以「大轉子症候群(GTPS)」來表現,許多人不適且延宕幾個月到數年,接受過止痛藥、類固醇、甚至物理治療仍反覆發作,效果不彰。想要真正有效的治療臀肌肌腱病變,必須先了解相關的核心觀念:
這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一個不同階段的進展性病程。
近期研究將臀肌肌腱病變分為四個階段,並對應不同分級給予治療建議,接下來我們將從分級的角度出發,討論各階段如何診斷、選擇適當介入方式,並結合臨床證據與建議,讓你不再用錯方法、錯過黃金修復期。
髖痛好不了? 臀肌肌腱病變是什麼?
臀肌肌腱病變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個不停變化的過程
許多人認為「滑囊炎」、「肌腱拉傷」、「肌肉老化」是不同的疾病,事實上這些往往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根據解剖與病理研究,發現臀中肌與臀小肌的肌腱在持續反覆的壓力與摩擦,會產生許多微細損傷、膠原蛋白變性、血管和細胞的增生,最後造成局部結構及纖維組織破壞、鬆散和功能退化。
- 從滑囊炎的表層,一路進展至肌腱實質的變性、撕裂,最後甚至導致肌肉本體的萎縮與脂肪變化
- 初期會壓痛與睡覺側躺痛
- 後期造成走路跛行、站立無力
- 這是病程的不同階段與表現,如果早期察覺,並正確的給予治療,不但能避免走向手術,也能縮短復原時間並改善生活品質。
依據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治療
肌腱病變的四個等級不只是影像變化,更是治療選擇的依據:
- 第 1 級與第 2 級
- 屬於早期病變,肌腱結構尚完整。
- 此時積極的物理治療、肌力重建與增生治療(如PRP)最有效。
- 第 3 級
- 局部撕裂,已出現肌腱不連續與功能損失,但仍可能靠微創修補或增生治療改善。
- 第 4 級
- 不可逆的全層撕裂與肌肉萎縮,保守治療成效有限。
- 多需考慮手術重建與長期復健計畫。
依據病理進展與影像分類的治療策略,遠比「先吃藥、再打針、最後開刀」的流程更有邏輯,也更有效。
臀肌病變的診斷與分級?
分級是作為治療的參考,不同的特點、影像與病理都可以幫助醫師更清楚的判斷、做出更好的安排。
第1級(滑囊炎與輕度損傷)與第2級(肌腱鬆散但未撕裂)
這兩級為「非結構性病變」,肌腱完整連續,肌肉還沒失能。
- 病理:
- 第1級可見膠原纖維波浪狀排列,沒有明顯細胞凋亡或結構崩解。
- 第2級有明顯的增生性變化,含血管新生、細胞反應活躍與膠原排列亂。
- 影像:
- 核磁共振可能有輕微信號異常。
- 超音波可見肌腱稍微變厚、回音不均勻,滑囊積水增加。
- 臨床:
- 睡覺壓痛、久站後疲勞痛,走路尚可。
- FABER 測試(髖屈曲外旋)或側躺伸展測試陽性。
這階段的病人常被誤認為單純的滑囊炎或是坐骨神經痛,若能早期發現,透過物理治療、姿勢訓練與PRP注射,多數能在三至六個月內明顯改善。

第三級(部分撕裂)與第四級(完全撕裂並伴肌肉萎縮)
這兩個等級屬於「結構性損傷」,表示肌腱已經明顯撕裂,甚至伴隨肌肉功能退化。
- 病理:
- 第3級為肌腱部分撕裂,組織細胞凋亡、膠原纖維斷裂……。
- 第4級則是完全撕裂,連帶肌肉本身也出現脂肪病變和纖維化,屬於不可逆之變化。
- 影像:
- 核磁共振明顯撕裂、積水與萎縮,甚至可見肌肉萎縮與脂肪化。
- 超音波可見肌腱斷裂、滑動異常,甚至肌肉凹陷。
- 臨床:
- 第3級會有明顯活動相關疼痛與肌力下降,單腳站不穩。
- 第4級可能出現骨盆側傾步態(骨盆歪斜)、上樓梯有困難、久站無力。
此階段病患通常對類固醇或物理治療反應差,需要考慮修補手術或再生醫學相關治療方式,尤其當已經發生活動受限或生活品質受影響者。

臀肌肌腱病變的治療? PRP、震波或手術?
臀肌肌腱病變可以使用多種治療方式,例如: 消炎止痛藥、類固醇、PRP、震波甚至手術,但是對於不同程度的肌腱病變,治療方式會有所差異 :
第 1~2 級:首選保守治療、增生注射(PRP)
- 治療目標:減少摩擦與壓力,幫助修復肌腱的微創傷與膠原纖維退化。
- 治療方式:
- 避免持續髖關節內收 (如交叉腿、長時間側躺)
- 進行臀肌啟動與核心穩定訓練(如橋式、蚌式運動)
- 震波治療(ESWT):促進局部循環與修復反應
- PRP 注射:多篇研究顯示,對非斷裂型肌腱病變具良好療效,優於類固醇在12週以後的效果
- 類固醇注射的使用時機:
- 用於短期緩解,但效果在6週後快速減退,長期重複注射反而可能干擾肌腱修復。
第 3 級:部分撕裂病灶的選擇性修補與刺激
- 治療目標:避免撕裂擴大,促進結構再生與功能恢復。
- 選項:
- 高濃度PRP或再生治療
- 超音波導引下的微創針刺治療 (乾針)
- 若保守治療3–6個月無效,應考慮內視鏡肌腱修補手術
- 評估要點:
- 是否已有單腳站立無力、Trendelenburg gait?
- 影像上是否可見撕裂大於50%或肌腱長度明顯拉扯?

第 4 級:完全撕裂與肌肉萎縮的重建選擇
- 治療目標:重建穩定性與生活功能,避免長期代償與脊椎的歪斜。
- 建議處置:
- 內視鏡下肌腱縫合(若尚未退縮嚴重)
- 重建手術合併肌腱轉位或肌腱修補墊片
- 術後長期復健(6–12個月)
- 臨床數據支持:
- 50歲以上病患進行修補術,兩年內有70%以上重返活動能力,且疼痛顯著改善

臀肌肌腱病變治療還要考慮?
除了病變分級,臨床上還需依個別病患狀況綜合考量,包括活動需求、年齡、合併症與實際肌力表現。
年齡與活動需求
- 高活動族群(如運動員、中年職業婦女)
- 若有明顯功能障礙,即使是第1-2級,也可考慮提早介入PRP或修補手術。
- 高齡患者:
- 若生活需求不高、無法接受長期術後復健,可選擇保守療法與症狀控制。
影像與實際功能的不同時需加以注意
- 有時候影像顯示「只有輕度變化」,但病人已經出現無法單腳站立、走路骨盆歪斜等現象,表示功能失衡已經明顯,應提高處理積極度。
- 反過來若影像有輕度撕裂,但無症狀或尚有良好肌力,也可先觀察與復健。
超音波與核磁共振:互為補充的工具
- 核磁共振對撕裂與肌肉退化診斷佳,尤其可以當作術前規劃的參考。
- 超音波能即時觀察肌腱滑動、壓痛反應與肌肉,是動態診斷的利器,可結合即時治療及評估計畫。
結論:
針對不同分級以及個別需求,設計客製化的治療計畫
臀肌肌腱病變是一個連續性的破壞問題,不是一種藥、一次注射或是一次運動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結合正確診斷、分級評估與複合治療計畫的系統性規劃。
需要記得的三件事:
- 早期診斷是關鍵:不要等到痛到不能走、睡不著,才想要治療。
- 影像與臨床結合:只看MRI報告,不足以規劃有效治療。
- PRP、復健與手術都有角色:關鍵在用對時機、用對對象。
每一位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而「分級治療」的概念,就是讓我們能為你量身打造最適合的修復路徑
如果你或你的親友正受髖外側疼痛困擾,不妨重新檢視目前的治療方式是否對應到你的病程階段?
身體是可以修復的,但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用正確的方式,幫它一把。
參考資料
- Acute Traumatic Tear of the Gluteus Medius and Gluteus Minimus in a Marathon Runner
- Arthroscopic Repair of Gluteus Medius Tears in Hip Arthroplasty Patients
- Gluteal Tendon Tear Healing on Ultrasound 10 Weeks Following a Single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 A Case Report
- 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and the Efficacy of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 Leucocyte-Rich Platelet-Rich Plasma Treatment of Gluteus Medius and Minimus Tendinopathy
- Rehabilitation After Gluteus Medius and Minimus Treatment
- Return to Activity After Gluteus Medius Repair in Active Patients Older Than 50 Years
-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telet-Rich Plasma Injections in Gluteal Tendinopathy
- Treatment of Gluteal Tendin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tage-Adjuste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
相關文章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