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65歲的王先生,近期因為一次突發大片梗塞腦中風,進而導致左半側肢體無力,須長期臥床,且推吞嚥也有著相當的困難,短時間內需依靠鼻胃管協助進食。不僅王先生本人進入極度的憂鬱狀態,他的家人也因為要照護他,精神、體力和經濟上都遭遇極大的壓力。
王先生的遭遇其實是現代許多家庭的縮影,即使是在健保的支持下,發生中風的家庭往往會遭受重大的打擊。

腦中風比想像的更加可怕?
諸多慢性疾病中,中風遠比其他慢性病來的更加可怕的多。
對比來說,心肌梗塞可能會造成喘或是喪失意識,甚至死亡,但是極少有”長期”嚴重失能的情況發生。
相對來說,腦中風一旦發生,在現代進步的醫療支持下,往往患者可以度過危險期存活下來,但是即使是小範圍的中風也可能引起數個月以上的半側失能情況,在這過程中不僅患者本身無法從事工作、甚至無法自理生活之外,更會需要一個額外的人力(家屬或是看護)來協助其日常生活。如果是大中風則更是難以想像,許多人往往會在”意識清楚”的強況下進入長期臥床照護之情境。
想像看看,如果你的意識思考都是正常的,但卻被綁在床上由他人照護數十年會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啊?
腦中風的死亡率高嗎?
腦中風的死亡率即使是在已開發國家也遠比我們想像的高,在台灣「腦中風」(腦血管病變)是目前國人十大死亡率中僅次於「癌症」之第二號殺手,然而腦中風的病患因中風種類的不同,其死亡率亦有很大差別。 據統計,「腦梗塞」病人約佔55%,其死亡率約為10%。 然而「出血性腦中風」約佔35%,但其死亡率卻高達30%以上。
意想不到的花費與家庭壓力?
中風後的花費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將其花費分為急性期、復健期以及臥床期三個部份來加以討論
急性住院期
醫療方面的花費因為有著健保的支出往往較為單純,住院以及藥物相關花費,由於腦中風患者在發生後的第一個月會有著重大傷病的身分,相對在醫療支出會較為輕鬆,許多人往往醫療上的支出不到一萬元。
但是在照護方面,照護的人力支出卻是極為可觀。照護人力的收費如下
- 鐘點制:若是家人有部分時間可照顧,或是原有的長期看護請假或空窗期,則可考慮鐘點制的短期看護,費用部分約每小時200~500元左右。鐘點制的通常不需申請、也不用綁約,彈性比較大,但每小時費用較高。
- 包日制:有全日及半日兩種方式,主要是因應住院期間的醫院看顧需求,一天24小時約2,000~2,500元,半日12小時1,100~1,500元。但需要注意醫院看護的品質,以及是否具備合格照服員證照。
此處如果經濟許可建議還是聘請專業人力,因為即使自己家屬照護也是需要一個人力支出(一樣有人力成本),加上個人專業度的不足、照護者自身因為需時時陪伴下所產生的身心壓力(許多家屬有憂鬱症的情況發生)。
住院復健期
醫療方面的花費雖有著健保的支出往往較為單純,但在復健期有著長期住院所需的部分負擔費用會開始上升。而在照護方面則與急性期住院需請看護相同。
居家臥床或安養機構時期
對於恢復能力較差或腦受所較嚴重的患者此類需求是必須加以考慮的。
居家照護方面,照護的人力支出可分為外籍看護或是台籍居家照護員。
- 外籍看護,主要的原因是費用相對較低,1個月的工資加上其他費用,大約是2萬5千~3萬5千元左右。
- 本國籍照顧服務員的費用是外籍看護工將近2倍的費用,每月約5萬~6萬元。
安養機構則較為單純,依據其居住環境、房間情況以及病患需求會有所差異,相關細節可以見以下整理表單。
其他需要的雜項支出則有: 管灌、尿布、氧氣、清潔沐浴等等耗材。
簡易整理比較表(如有任何錯誤歡迎指正,謝謝)

看看上面的支出,比較一下下面2019年台灣的平均所的,可以發現單憑一個人的收入是難以支撐一個中風患者的龐大醫療支出(這還是有健保的情況下),在進一步仔細估算可以發現一人中風等於讓社會減少三個勞動生產力(中風患者1個以及所需要的照護支出會消耗要兩個年輕人之勞動生產力) 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啊。

(引用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05256)
腦中風的復原情況?
台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杜永光強調,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除了嚴重恐導致死亡外,多數患者還需面臨後遺症,僅10分之1的病人可恢復到原先狀態,有四分之一的病患仍會有輕微的後遺症,但是卻有高達四成的病人發生中重度的失能,定且需要特殊之照護。
中風相關的社會成本?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成長以及因生活習慣改變所導致的中風年輕化,腦中風的支出成本是年年增加,依據美國CDC的統計2017年至 2018年間,美國與中風相關的成本接近530億美元(這一總額包括醫療保健服務、治療中風的藥物和無法工作的成本)。
中風也是導致嚴重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65歲及以上的中風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因中風而導致活動能力下降。
在台灣方面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人會因為中風而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更是使用健保資源前三名的疾病。
腦中風就在你我身邊,需要大家互相關心、共同提醒
參考資料
-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01.STR.27.9.1459
- https://www.cdc.gov/stroke/facts.htm
- 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5-1&paper02=4156067525bc96c3a9ee9b
-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troke/recovery
- https://www.scmh.org.tw/dept/neuro/article/article_04.htm
- https://www.airltc.com/news/40
-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