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疼痛修復 小腿拉傷 – 小心網球足(Tennis Leg)找上門 – 腿後肌群疼痛的相關症狀、治療與復健參考

小腿拉傷 – 小心網球足(Tennis Leg)找上門 – 腿後肌群疼痛的相關症狀、治療與復健參考

linwate

小腿拉傷

「網球足」是小腿常見運動傷害,透過正確診斷、治療、復健及預防再次受傷,可以在6至12週內復原,要避免症狀復發需專業的評估與治療。

什麼是網球足(Tennis Leg)?

「網球足」(Tennis Leg)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但不只發生在運動中),主要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尤其是

  • 腓腸肌(Gastrocnemius Muscle)與比目魚肌(Soleus Muscle)的交界處

典型受傷者以中年人為主,發生傷害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肌肉突然受到過大的拉伸或張力。它不僅僅發生在運動員身上,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跑步或提重物導致小腿肌群過度疲勞也可能讓網球足發生。患者在受傷時多會感覺到小腿如同被重擊或踢中,甚則會聽到撕裂聲,隨後伴隨劇烈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

此外,亦可能是由突然的活動引起的,例如,當一個人跑步去趕火車或公共汽車時、爬樓梯、交通事故、偶爾鍛煉的人(也叫做“週末戰士”)等等。

網球足的相關解剖構造

1. 腓腸肌(Gastrocnemius Muscle)

腓腸肌是小腿後側的主要肌肉,分為內側與外側兩個頭,呈現隆起狀,也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小腿肚的組成」。

  • 功能:主要負責踝的蹠屈(如踮腳、跳躍)以及膝關節的彎曲和穩定,對運動時的爆發力很重要。
  • 常見受傷:以腓腸肌內側頭最常受損(受力最大區),尤其在快速起跑或急停動作中,容易發生撕裂。
2. 比目魚肌(Soleus Muscle)

是一塊位於小腿後側的深層肌肉,位於腓腸肌下層,主要參與踝關節的蹠屈(例如站立、行走、跑步時穩定身體)。在解剖學上,比目魚肌通常被視為一個完整的肌肉,一般不會進一步劃分多個部位。

  • 功能:比目魚肌主要穩定小腿,幫助我們在靜止站立時保持平衡,並參與踝關節蹠屈動作。
  • 受傷特點:相對較少損傷,但在長期高負荷運作或缺乏休息時也可能出現輕微撕裂。
3. 肌腱與肌肉交界處(Muscle-Tendon Junction)
  • 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末端通過肌腱連接到跟腱(Achilles Tendon)。
  • 此交界組織較脆弱,容易在高強度運動發生撕裂。
4. 跟腱(Achilles Tendon)
  • 跟腱是連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至腳後跟的結構,負責將小腿的力量傳遞到腳部,參與跑步、跳躍等動作。
  • 跟腱並非網球足的主要受損部位,如果腓腸肌損傷嚴重時,可能會牽連到跟腱,引起跟腱撕裂。

網球足的常見原因與高風險族群

主要原因
  1. 高強度運動:需要快速啟動、急停或快速變向的運動,如網球、羽球、籃球、足球等,是網球足的高風險原因。
  2. 肌肉疲勞:長時間運動後,肌肉失去彈性與耐力,容易導致損傷。
  3. 暖身不足:無充分熱身時,肌肉還處於僵硬狀態,承受張力的能力不足。
  4. 活動不當:突然的爆發力運動(如起跳或衝刺)可能超出肌肉的彈性承受範圍。
高風險族群
  1. 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與肌腱的彈性下降。
  2. 缺乏訓練:肌肉未經過強化訓練或經常處於靜止狀態的人更容易受傷。
  3. 運動員:經常參與高強度運動的專業運動員或業餘專家。

網球足的典型症狀

  • 突發疼痛:通常像是小腿突然被踢到或重擊,隨後發生嚴重的疼痛。
  • 腫脹與瘀青:受傷後幾小時,一般受傷處會出現腫脹及瘀青的情況。
  • 行走困難:受傷後難以負重或行走,甚至完全無法移動受傷腳。
  • 肌肉痙攣:部分患者會感到受傷部位伴隨痙攣或抽痛。

網球足診斷方式

  • 臨床檢查:醫師會檢查小腿是否有壓痛點、腫脹及肌肉裂痕,並了解受傷過程。
  • 超音波檢查:快速、方便、非侵入性,並且可以精確評估肌肉撕裂的嚴重程度。
  • MRI(核磁共振檢查):針對較複雜、大範圍損傷或是慢性進展,可以提供清晰的影像以確認撕裂及相關肌腱受損程度。
圖片取自 Pictorial essay: Ultrasonography in ‘tennis leg’

網球足的治療方法

基本治療方式

急性期(0–7天):控制損傷

1.傳統上的RICE 原則:

  • Rest(休息):避免任何負重活動,使用拐杖移動,甚則需要搭配護具固定。
  • Ice(冰敷):每次20分鐘,間隔2小時,減少腫脹。
  • Compression(壓迫):用彈性繃帶包裹小腿以減輕腫脹,部分研究指出可減少出血及撕裂加重(但須要控制壓迫的程度,太過則有機會發生腔室症候群)。
  • Elevation(抬高):將小腿抬至高於心臟,以促進血液循環。

2.使用拐杖:如果行走困難,使用拐杖以避免對受傷腿施加壓力。

3.藥物控制: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甚則使用類固醇,但使用過度會影響修復。

4.輔助治療:

  • 一般傳統復健
  • 高能雷射協助消腫修復

亞急性期(1–3週):逐步恢復活動

  • 溫和拉伸:輕柔地拉伸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以改善柔韌性。
  • 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但避免對患處施加過大壓力。
進階治療
  • 適合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超音波引導下類固醇/鎮痛注射以及血腫清除術。
  • 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PRP注射):注射患者自體血液中的血小板以刺激組織修復,使用在康復期或慢性疼痛患者。
  • 震波治療(ESWT):利用高能量聲波促進組織修復與疼痛緩解(急性或肌肉明顯撕裂者不適合)。
  • 糖水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注射高濃度葡萄糖以刺激自癒反應(較輕度的撕裂傷可以考慮)。
手術治療
  • 極少需要手術,一般都是合併阿奇里斯腱斷裂、撕裂無法修復或是肌肉撕裂嚴重持續無力、疼痛,影響生活或是運動者方才需要手術介入。

網球足穩定後可以的參考復健動作

  1. 小腿拉伸:靠牆站立受傷腿向後伸展,後腳跟貼地,保持15–30秒。
  2. 雙腳提踵:站立慢慢踮腳,然後放下,10–15次一組,每天2–3組。
  3. 彈力帶蹠屈訓練:用彈力帶固定腳掌,腳尖向下蹠屈,保持2秒後回到起始位置。
參考復健動作

復健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仔細詢問醫師及傾聽自己的身體,過度和過早的使用可能造成更多的傷害。

結論

網球足是一種常見的小腿使用傷害,透過正確的急性處理與循序漸進的復健,多數患者可以在6–12週內恢復正常活動。然而,預防復發同樣重要,建議加強小腿肌肉的力量訓練與柔韌性練習,並在運動前充分熱身。如症狀持續或復發,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治療。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