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麻
如果你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發麻,甚至無法用力,很可能是正中神經受傷了!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正中神經的功能、受傷原因,以及最新的治療選擇。
正中神經受傷導致手麻無力:從原因到治療的全面解析
正中神經受傷會導致手麻無力,尤其是在正中神經路徑中的手肘和手臂區域受到傷害時,會影響大拇指到中指的感覺與運動能力。本文將介紹正中神經的解剖構造、常見受傷因素以及相關治療。最後,我們將探討超音注射在神經治療中的應用,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功能。
門診案例解析分享
門診來了一個手麻無力的中年女性,50歲的林女士,她從未想過,一次普通的靜脈注射,竟讓她的右手逐漸失去知覺……。她自述兩個月前於手肘處接受注射後,就持續右手手掌和第1-3指發麻,且症狀持續加重,伴隨出現手部肌肉無力萎縮和第一、二指無法出力持物及不能做出 “OK” 手勢的情況。

經由病史和相關表現可以推測應為正中神經損傷,於是在門診直接利用超音波加以觀察,貼著尺骨中靜脈(median cubital vein)上下觀察可以發現明顯腫脹模糊不清的正中神經(參考下方圖片),但在上下區域都無發現其他顯著異常,由此推測局部神經受傷後持續發炎沾黏所引起的。

加以討論後決定使用超音波引導注射加以局部減壓和促進神經修復,注射第一次後隔兩周回診追蹤改善,立刻發現症狀麻痛改善四到五成,但是手部的肌肉依然無力。於是再接受第二次治療,各兩周回診後發現麻痛不舒服已經完全改善,更讓人開心的是手部肌肉力量已經完全回復,不論是測試 “OK” 手勢或是手指力量都完全回復。
經過與患者討論後,決定先觀察後續變化,安排下次回診時間繼續追蹤。
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的解剖與功能
解剖結構
正中神經源自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主要來自 C5-T1 神經根,路徑包括上臂內側、胳膊、前臂以及手臂。正中神經控制前臂的曲肌,以及部分的手部肌肉。
路徑
- 上臂:伴隨肱動脈走在上臂內側,未分支。
- 肘部:經過肱骨內髁與旋前圓肌之間,進入前臂。
- 前臂:支配大部分屈肌,如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掌長肌(Palmaris Longus)、屈指淺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等。
- 手腕:經過腕隧道(Carpal Tunnel),支配手部肌肉,如 拇指外展短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對掌肌(Opponens Pollicis)等。
- 末端分支:提供手掌橈側(大指側)的感覺和手指的精細運動功能。

正中神經的功能
- 運動功能:支配大部分前臂屈肌與手部拇指肌肉,影響手指屈曲、旋前運動及握力。
- 感覺功能:支配手掌大指橈側(大拇指、食指、中指、部分無名指)的皮膚感覺,影響觸覺、溫度感知、痛覺。
正中神經受傷的3大常見原因

1、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
- 在腕隧道壓迫導致神經受壓,症狀包含手掌麻木、疼痛、握力下降。
- 好發於長時間使用滑鼠、打字、勞動者、騎車外送、懷孕或糖尿病患者。
2、肘部旋前圓肌夾擠症候群(Pronator Teres Syndrome)
- 旋前圓肌或其他結構夾擠導致神經受壓,造成前臂及手掌感覺異常。
- 可能因過度使用前臂旋前動作(如重複旋轉螺絲)造成肌肉腫脹或是沾黏而發生。
3、手術或醫療操作導致的神經損傷
- 靜脈注射(IV Injection)或動靜脈穿刺有機會導致神經損傷。
- 骨折(橈骨遠端骨折、肱骨骨折)或手術後併發症可能影響神經功能。
打點滴注射時正中神經容易受傷的位置
1、肘窩(Antecubital Fossa)區域
- 正中神經在手肘窩附近與肱動脈、靜脈並行,是常見靜脈穿刺位置(如正中靜脈(Median Cubital Vein))。
- 如果針頭誤刺太深,可能刺到神經,造成疼痛、麻木,甚至神經功能損害。

2、腕部
- 腕隧道附近的靜脈注射,若針頭靠近神經,可能導致短期或長期神經損傷。
- 影響範圍包含手指麻木、無力,甚至手部活動受限。
3、前臂區域
- 正中神經在前臂與橈側動靜脈接近,注射過程中若誤傷,可能造成局部神經炎、疼痛或慢性神經病變。
神經損傷及超音波注射的相關研究
1、IV Injection 造成正中神經損傷的案例研究
- 注射針頭如果進入神經周圍,可能導致局部神經炎,症狀包括疼痛、灼熱感及運動障礙。但實際發生率尚未有相關的研究統計,只能參考一般注射時可能發生神經損傷居率約千分之一到三。
- 參考 – Venipuncture-Related Median Nerve Palsy Disguised as Intraoperativ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2、超音波輔助下的神經注射治療
- 超音波導引的注射治療(如類固醇或生理食鹽水水解注射 Hydrodissection),對於旋前圓肌夾擠症候群的改善率較高。
- 參考 – Ultrasound-Guided Perineural Injection for Pronator Syndrome Caused by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3、正中神經損傷後的再生與康復
- 研究顯示,神經修復的成功率取決於受損程度、治療方法及復健治療計畫。
- 參考- Median Nerve Injury and Repair
治療方法:保守治療 vs. 介入治療 vs. 手術
1、保守治療
- 藥物治療:止痛藥、類固醇、B 群維生素促進神經修復。
- 復健運動:手部伸展、腕部活動訓練。
- 夾板固定:如腕隧道症候群使用夜間護具,減少神經壓迫。
2、注射治療 vs 超音波導引注射
- 類固醇注射:減少神經發炎與壓迫。
- 超音波導引下水解注射(Hydrodissection)- 針對正中神經壓迫,用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水或麻藥,透過超音波導引,分離神經與周圍結構,減少壓迫,水解注射後 4-8 週內,患者的麻木感與疼痛多可以明顯減少。
- 超音波導引的類固醇注射 – 減少神經發炎與壓迫。若在超音波引導的可提高準確性,降低副作用。
3、手術治療
- 腕隧道減壓手術(Carpal Tunnel Release)
- 旋前圓肌減壓手術

預防方式參考
注射時若需在手肘處操作,避免傷及正中神經的方法如下:
- 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
- 避免直接在手肘內側(肘窩)注射,這區神經、血管密集,風險較高。
- 選擇肘窩外側或前臂較安全的區域進行注射。
- 確保正確的技術與角度
- 使用細針頭(如 25G 或更細)減少組織傷害。
- 針頭角度應與皮膚呈 15~30 度,避免深入穿刺神經。
- 檢查解剖位置
- 觸診並避開正中神經的解剖走向,可利用超音波引導提高準確度。
- 病人回饋與即時調整
- 若病人感覺電擊感或劇痛,應立即停止注射並重新評估位置。
遵循以上原則,可大幅降低傷害正中神經的風險。
結論
正中神經的損傷可能來自 解剖結構的壓迫、打點滴穿刺意外、或慢性過度使用。超音波導引的注射治療,如類固醇或水解注射,已被證實能有效減少壓迫與促進神經恢復。透過進一步研究與臨床應用,這些治療方式有望成為正中神經損傷的標準治療之一。
參考資料
- Venipuncture-Related Median Nerve Palsy Disguised as Intraoperativ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 Kiloh-Nevin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humeral shaft fracture
- Ultrasound-Guided Perineural Injection for Pronator Syndrome Caused by Median Nerve Entrapment
- The Open Approach to a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
- Median Nerve Injury and Re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