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投手胸大肌撕裂全解析」系列文章的上篇。
投手胸口痛?小心不是拉傷,而是 胸大肌撕裂!
投手在投球時出現胸口突然刺痛,甚至伴隨瘀青與出手無力,可能不是單純拉傷,而是”胸大肌撕裂“的徵兆。這篇文章將帶你從投球動作解析胸大肌的角色、常見受傷機轉與臨床診斷方式,幫助你更早發現、更快處理。
- 投球出手一瞬間胸口抽痛?
- 手臂內收、內旋時覺得沒力?
- 照了MRI卻找不到問題?
別擔心,這篇文章會一步步教你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找醫師評估。
🔎 一起深入了解,投手的胸大肌到底怎麼了?
一、胸大肌的功能與在投球動作中的角色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是上半身最主要的推力肌之一,負責肩關節水平內收、內旋與屈曲動作,對於棒球投手而言,是從「擺臂階段」進入「加速與投擲階段」的主要動力來源。
1、為什麼胸大肌對投手那麼重要?
在快速投球動作中,投手從全身發力、轉體、甩臂,到最終出手階段,胸大肌的參與度劇烈上升。
根據運動生理學研究,胸大肌在「肩水平內收 + 內旋」的力量爆發中起關鍵作用,與三角肌、闊背肌共同完成高速度動作的推進。這也代表一但當力量施展過大或姿勢錯誤時,胸大肌極易產生拉傷或部分斷裂。
2、投手投球的六個階段

根據研究,投手投球可分為六大階段:
- 預備階段(Wind-up)
- 跨步期(Stride)
- 手臂上舉期(Cocking)
- 加速階段(Acceleration)
- 減速階段(Deceleration)
- 追隨動作階段(Follow-through)
胸大肌在第4階段「Acceleration」中扮演關鍵角色——此時,投手從手臂上舉至出手瞬間,胸大肌負責產生強大的肩關節水平內收和內旋力量,以驅動球的加速。
特別是投滑球、變速球等需延後出手點的球種時,胸大肌可能需額外出力補償,以維持球速與穩定度。這類投法技術要求高,也增加了胸大肌過勞或張力不均的風險。
3、左右胸大肌是否都會受傷?還是以慣用側為主?
大多數胸大肌受傷發生在慣用側(主投側)。以右投選手為例,右側胸大肌承受來自腹部核心旋轉和肩肘加速傳導的高張力,其主要參與角度在水平與前斜內收方向,這也是臨床上MRI常見右胸肌中下部纖維部分斷裂的位置。
二、投手為何容易胸大肌受傷?受傷機率與高風險動作分析
胸大肌撕裂在一般民眾中較不常見,但在職業運動員中,尤其是棒球投手和健力選手,有較高的發生率。對投手而言,這類傷害不只來得突然,也常與投球動作、姿勢與訓練方式密切相關。
1、常見胸大肌損傷的高危險群
- 運動員:參加需要用力手臂運動的運動的人面臨的風險較高。
- 舉重運動員:臥推是一項特別高風險的活動。
- 足球員:手臂外展和外旋阻擋可能會導致受傷。 NFL 數據顯示防守球員尤其面臨風險。
- 摔角運動員和體操運動員:這些運動項目中胸大肌撕裂的發生率也較高。
- 棒球運動員,尤其是投手:胸肌受傷最常見於投手。
- 男性: Kowalczuk 等人的病例係列。 (2020 年)報告稱,所有接受 PM 肌腱斷裂手術的患者均為男性。
2、為什麼投手胸大肌容易受傷?
(1)、爆發性內收/內旋動作的重複高張力負荷
- 在投球加速期,胸大肌的收縮是等長轉為向心收縮,而這種「快速出力」動作恰恰是最容易出現肌纖維微裂與張力不平衡的位置。
- 當投手投出時速130公里以上的球速時,胸大肌不僅要產生力量,還要承受來自身體旋轉所傳導的向心剪力與外拉張力,這時如果:
- 熱身不充分、投球間隔過短、肌力訓練失衡(如推力訓練遠大於拉力訓練),就可能導致胸大肌反覆受傷,甚至撕裂。
(2)、肌力訓練過度集中在推力肌群
- 許多投手為了提升球速,偏重臥推、啞鈴推舉等推力訓練,但忽略背部肌群(如菱形肌、闊背肌)與肩關節穩定肌群(旋轉袖肌)的訓練,導致肌力不平衡。
- 這種「強推弱拉」的模式下,胸大肌雖變強,但穩定結構卻無法配合,反而增加肌肉急性超伸的風險。
(3)、姿勢不良與投球技術缺陷
- 某些投手的投球習慣性錯誤(如肘低於肩、旋轉提早),會讓胸大肌提前出力或代償過多。這會使得本來應由肩袖與核心負擔的張力,過度轉移至胸大肌,特別容易導致:
- 肌腱近端拉扯
- 胸大肌與肱骨連接處斷裂
- 中段肌纖維的斷裂與瘀血
(4)、比賽中高壓情境造成出力失衡
- 比賽末局、滿壘或投球數過高時,投手常會強行輸出剩餘肌力,在極限張力下,肌肉失衡容易顯現。
-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少投手在第七局以後才突然「感覺胸口一抽、揮臂使不上力」,這是典型肌肉極限前的功能失調徵兆。
3、職業運動選手發生機率
-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統計,胸大肌撕裂在專業棒球投手中發生率約為1%上下 ,但隨著球速與訓練強度提升,這數字有逐年上升趨勢。
- NPB與MLB在報導中也指出:「曾有投手在春訓短期爆量訓練後受傷,推測與肌群強度不平衡與姿勢代償有關。」
三、胸大肌撕裂的臨床表現:從輕微拉傷到完全斷裂
投手胸大肌的受傷表現依損傷程度與部位而異,從輕微肌纖維拉傷到完全肌腱斷裂皆有可能。臨床上,這類受傷不僅影響力量與控制,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姿勢、呼吸及投球心理。

1、傷害初步分級
(1)、輕度:肌纖維拉傷(Grade I)
- 多為「緊繃感」或「撕裂前的抽痛」,但肌肉力量尚可,部分投手會以為只是「前胸肌肉痠」或「熱身不夠」。
- 活動表現:
- 出手時會略感刺痛
- 難以維持高速連續投球
- 易被誤認為肱二頭肌或胸小肌緊繃,延誤診斷。
(2)、中度:部分斷裂(Grade II)
- 投球過程中出現「瞬間疼痛」、感覺胸部一陣緊縮甚至「啪」一聲。當日立即無法繼續比賽。
- 表現特徵:
- 胸大肌區域出現瘀青(尤其是靠近腋下、上臂)
- 投球手側無法完成出手加速動作
- 輕微活動即會牽扯劇痛
- 肌力明顯下降,尤其在肩水平內收與內旋動作抗阻時,會出現不對稱或明顯無力。
(3)、重度:完全撕裂(Grade III)
- 多數發生於爆發力訓練或比賽中,常伴隨「明顯斷裂感」或肌肉變形,當下就喪失投球能力。
- 表現特徵:
- 胸大肌呈現「凹陷」,觸摸感異常
- 腋下或上臂有大面積瘀血擴散
- 手臂內旋與內收幾乎無法施力
- 部分選手會產生「揮臂恐懼感」,不敢再進行上肢爆發動作,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會成為職涯轉折點。
2、診斷時常見的臨床迷思
常見誤診 | 原因說明 |
---|---|
誤以為是肋間肌拉傷 | 胸大肌疼痛往往與深呼吸或姿勢牽動有關,但其實是肌腱扯動造成的反射痛。 |
誤診為肩袖損傷 | 因疼痛範圍靠近肩關節前側,MRI若沒拍到胸大肌下段,容易忽略病灶。 |
誤認為單純肌肉痠痛 | 特別是在慢性疲勞狀態下(如春訓初期),症狀可能類似過度訓練後酸痛,延誤就醫。 |
3、評估嚴重程度的快速指標
- 是否出現瘀青(腋下或手臂內側)?
- 是否可完成肩內旋、水平內收動作?
- 是否有可觸及的肌肉凹陷或畸形?
- 疼痛發作是否瞬間劇烈,有「撕裂感」?
以上若出現超過兩項,即建議進行超音波或MRI確認病灶範圍。
四、診斷方式:臨床評估、超音波與MRI的應用比較
胸大肌的傷害若僅靠選手描述「胸口痛、投不動」,難以釐清嚴重程度與實際病灶位置。臨床上需整合觸診、動作測試和影像學檢查,才能準確診斷並規劃後續治療與回場時程。
1、臨床評估:第一步的判斷依據
臨床上可用以下三個檢查作為第一線工具:
評估項目 | 描述 | 陽性反應 |
---|---|---|
水平內收測試 | 患側手臂橫向移至對側胸前 | 中段與胸骨附著處出現刺痛 |
抗阻內旋測試 | 手臂向內旋轉對抗施力 | 出現無力、牽扯或無法出力 |
可視或可觸肌肉異常 | 檢查胸大肌連接處的輪廓是否消失或內陷 | 完全撕裂時尤為明顯 |
- 優點:快速、無創,可初步篩檢
- 限制:難以精確定位撕裂深度與斷點範圍
2、超音波:評估肌腱連接與斷裂深度
高解析肌肉骨骼超音波(MSK US)是運動醫學與復健領域常用的第一線影像工具。特別適合:
- 評估肌腱是否完全斷裂
- 動態觀察肌肉收縮是否產生「肌肉滑動空洞」
- 注射導引與復健前後變化追蹤
案例舉例:
某名右投選手於熱身投球第10球時突感胸前劇痛,觸診發現肌肉緊縮但無明顯變形。
- 超音波發提早現為「胸大肌胸肱部肌腱深層撕裂」
- 經數週保守治療後追蹤發現癒合良好,免開刀
關於超音波
- 優點:可即時檢查、低成本、便於追蹤
- 限制:需有熟悉肌肉解剖的醫師操作,深層撕裂不易觀察
3、磁振共振 MRI:黃金標準,適合完整病灶評估
磁振共振(MRI)能提供全方位的成像,對於:
- 區分肌纖維拉傷 vs 肌腱撕裂
- 觀察肌肉瘀血、水腫、肌腱剝離與連接處斷裂具高敏感度。
然而在胸大肌診斷中,磁振共振檢查正常時,仍需特別小心:常見誤區在於:
- 「磁振共振正常,但選手仍無法投球」
- 可能是肌腱未完全斷裂但滑動失衡或復健期過早加負荷造成二次拉傷,需輔以超音波與動作功能測試交叉確認。

4、診斷策略建議流程
- 初步評估:臨床檢查與病史詢問
- 第一線影像:運動超音波(動態及注射導引)
- 影像補充:磁振共振進一步確認斷裂層級與組織損傷範圍
- 進行功能測試與肌力紀錄,作為回場追蹤依據
結論
胸大肌的撕裂與疼痛,不僅影響投手出力與穩定性,也常被誤認為其他肩肘問題。如果你有出手時胸口不適、無力或瘀青的狀況,務必儘早接受影像檢查與功能評估。
下一篇將為你解析各種治療方式與重返球場的條件設計。
👉 接續閱讀下篇:胸大肌撕裂後怎麼治療?保守、注射與回場復健策略全面解析
參考資料
- Incidence of Pectoralis Major Injuries Has Increased 40% Over the Last 22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Seasons
- 棒球投手的職業傷害與防護
- Treatment of Pectoralis Major Tendon Tears
- Pectoralis Major Ruptures, Tear Patterns and Pati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 Injuries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 Distal pectoralis major tears: son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diagnostic pitfalls
- Pectoralis Major Tear
- Pectoralis muscle injuries in Major and Minor League Baseball
- US and MR Imaging of Pectoralis Major Injuries
相關文章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