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分享】腰都不酸了,為什麼坐下腳還會麻痛?原來是股方肌卡壓到坐骨神經

一、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狀況?

腰不酸了,但一坐下就痛?很多人以為是椎間盤問題,其實還有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

42 歲的林小姐,在餐飲業服務超過十年,每天都要站上 8 到 10 小時,半年前一次彎腰搬貨拉到腰,休息復健幾週後,腰痠確實有改善,但奇怪的是只要坐下來,左邊臀部就會開始痛,麻、刺、痛一路延伸到大腿到小腿後側。

「醫師,我復健後腰都不痛了,但一坐下來,就電到整隻腿,好像有東西卡在屁股裡面一樣。」

她換過椅子、墊子、靠背、熱敷、也做了拉腰、復健與拉筋,但都沒進步,走路、站著、睡覺都很好,一旦坐下去就痛。這種坐痛但走路沒事的狀況,其實是臨床上常被誤會成椎間盤突出或是梨狀肌症候群,但真正的兇手其實是髖部深層的股方肌。


二、檢查發現:腰椎正常,問題藏在更下方

理學檢查腰部活動度完全正常,沒有明顯壓痛,也沒有腰椎放射痛的特徵,但在髖部、坐骨結節附近按壓時,卻有明顯壓痛,甚至出現電麻感。

壓到的時候,她會說 : 「醫師,就是這個不舒服的感覺。」

用超音波掃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 股方肌(Quadratus femoris)顯著腫脹、厚度增加。
  • 坐骨神經通過股方肌處呈現明顯水腫變化。
  • 探頭輕壓模擬坐姿時,疼痛立刻重現。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股方肌壓迫坐骨神經(Quadratus femoris syndrome)。


三、真正兇手:股方肌壓迫坐骨神經

股方肌位在臀部最深層,連接坐骨與股骨轉子之間,主要功能是穩定髖關節與外旋腿部,但久站、反覆蹲下或是拉傷後,它會發炎腫脹,可能讓上方的坐骨神經受到壓迫。

常見的特徵有:

  1. 久坐痛、但是站立或走動反而不痛。
  2. 腰部影像檢查正常,但有明顯坐骨神經症狀。
  3. 超音波可見股方肌腫脹、坐骨神經水腫。
  4. 壓迫誘發試驗陽性。

這種壓迫不同於椎間盤壓迫,它是肌肉發炎後的腫脹夾到神經,位置往往更低,也不常持續麻到腳底。


四、坐骨神經壓迫治療策略:超音波導引注射減壓修復

在我們確認壓迫原因後,可以用超音波導引,針對沾黏、壓迫進行局部減壓和修復注射:

  • 用細針於坐骨神經與股方肌之間精準進入。
  • 注入少量修復性藥液(可依狀況選擇增生液、PRP、或神經水解液)。
  • 目的不只是止痛,而是讓腫脹的肌肉放鬆、神經減壓。

治療後,她起身坐下活動測試,立刻覺得痛少了一半以上,電麻感明顯消退。


五、追蹤與復原:肌肉鬆開、神經消腫後就不再卡

一週後回診,疼痛已減少約 6-7 七成,只有長時間開車後偶爾有緊繃感,我們安排後續衛教的筋膜鬆解與伸展訓練,並教導她避免長時間翹腳與硬椅子坐姿,逕行第二次注射後,症狀幾乎完全解除,腰痠與坐骨麻感都已經緩解。


六、股方肌壓迫的臨床重點提醒

常見風險或不適合族群:
  • 急性椎間盤突出或明顯神經壓迫者,需先排除脊椎問題。
  • 注射後短期內避免久坐與重訓,以免局部再次腫脹。
治療後關鍵重點:
  • 仍須適度活動。
  • 避免久坐壓迫。
  • 增強髖部穩定肌群,防止肌肉再度緊繃。

七、結論:真正的修復,不只是止痛

很多人以為「坐骨神經痛=椎間盤壓迫」,但事實上在臨床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案例,是周邊肌肉壓迫導致的假性坐骨神經痛。特別是像這位林小姐這樣長期久站、彎腰工作者,股方肌反覆緊繃、血流受限,就容易形成慢性壓迫。

當找出真正的「壓力來源」,一次導引注射,就能讓神經重新呼吸,也讓生活重新開始。讓你繼續動下去,回到不痛也不累的生活。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