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反覆扭傷是什麼問題?慢性腳踝不穩定是什麼?誰容易得到?常見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

一次扭傷,終身隱患?

  • 剛腳踝扭傷中恢復,又在走樓梯、運動或上下坡時再次扭到?
  • 這不是不小心?這可能是慢性腳踝不穩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

根據近期系統性文獻回顧,慢性腳踝不穩定在運動族群中的盛行率高達 25%,當您扭傷過腳踝,發展成慢性不穩定的機率更高達 40-50 %,這也意味著,每兩位扭過腳踝的人,就有一位可能面會有慢性腳踝不穩定。


一、什麼是慢性腳踝不穩定?

A、慢性腳踝不穩定的定義

根據國際腳踝聯盟之前的共識,慢性腳踝不穩定是指:

在經歷一次或多次嚴重腳踝扭傷後,至少符合以下一項情況且持續 6 個月以上:

  1. 反覆扭傷:同一側腳踝再次扭傷
  2. 踩空感:過去6個月內至少出現2次「腳軟」、「踩空」的感覺
  3. 主觀不穩定:覺得腳踝「不牢靠」、「沒信心」控制它

B、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類型

慢性腳踝不穩定並非單一問題,而是包含三個層面:

分類說明臨床表現
機械性韌帶鬆弛、關節囊受損、關節活動度異常增加超音波可見韌帶厚薄不均、前抽屜測試陽性
功能性本體感覺失調,動作控制變差單腳平衡測試失敗、閉眼站立困難
感覺性大腦對腳踝安全活動範圍感知錯誤結構正常卻總覺得「不穩」

研究約七成的急性腳踝扭傷患者在 2-3 年後仍有症狀,包括疼痛、不穩定、無力和腫脹,這些看似好了的扭傷,實際正在為慢性不穩定埋下伏筆。


二、誰容易得到慢性腳踝不穩定?

A、慢性腳踝不穩定的盛行率

研究統計發現:

  • 整體運動族群:慢性腳踝不穩定盛行率為 20-30 %
  • 曾扭傷過的人:慢性腳踝不穩定盛行率高達 40-50 %
  • 不同年齡層:
    • 18歲以下青少年:兩成多
    • 18-24歲成人:約四分之一
    • 25歲以上:數據較少,但統計軍隊中約四成

這些顯示了慢性腳踝不穩定受多因素影響。

B、造成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高風險運動

根據論文整理,以下運動項目的慢性腳踝不穩定盛行率較高,可以參考:

排名運動項目慢性腳踝不穩定盛行率曾扭傷者比例
1籃網球46%72%
2舞蹈45%70%
3水上運動32%56%
4籃球30%81%
5排球30%67%
6足球20%71%
7田徑8%37%

為何這些運動特別危險?

  • 需要急停、急轉:籃球、籃網球、排球
  • 衝擊大:舞蹈、體操
  • 有接觸性碰撞:足球、橄欖球
  • 反覆單側施力:網球、羽球

C、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風險因子

根據研究,部分因素會大幅增加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風險:

1. 年齡因素
  • 年輕族群風險較高:
    • 18歲以下的高中運動員慢性腳踝不穩定盛行率明顯高於大學生
  • 其他可能原因:
    • 年輕人韌帶彈性較大,但是控制力不足
    • 活動更冒險
    • 傷後醫囑遵從性差
2. 不完整治療復健

最關鍵:

  • 超過一半的患者不曾接受過治療
  • 所有就醫的患者中,僅一成接受過平衡訓練
  • 接近一半的患者在扭傷後,不曾接受過物理治療
  • 有接受完整治療與復健者,降低變成慢性腳踝不穩的機率 40%
3. 反覆扭傷史

不同運動項目的反覆扭傷率:

  • 足球、籃球:六成上下
  • 排球:四到五成

每一次的扭傷都會導致韌帶變弱與本體感覺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D、台灣腳踝受傷的特點

以下情境在台灣特別常見:

  • 機車族群眾多:踩踏板時的突然失衡
  • 夜市與騎樓:地面不平、磁磚濕滑
  • 登山、健行盛行:下坡路段對腳踝穩定性要求極高
  • 穿拖鞋習慣:缺乏足部支撐,增加扭傷風險

三、慢性腳踝不穩定的病理機轉:不只是韌帶問題

A、慢性腳踝不穩定對全身的影響

許多人以為慢性腳踝不穩定只是「腳踝鬆了」,但根據較新模型,慢性腳踝不穩定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神經肌肉控制障礙,影響範圍遠超過腳踝本身。

慢性腳踝不穩定後的結構改變:
  • 韌帶與關節囊
    • 前距腓韌帶(ATFL)是最常受損的結構
    • 韌帶癒合後變得「厚薄不均」而非恢復原狀
    • 關節囊產生微小撕裂,導致本體感覺受器減少
  • 關節活動度改變
    • 背屈(腳尖往上翹)活動度受限
    • 距下關節的活動度改變
    • 長期發展成創傷後關節炎
  • 次發性組織損傷
    • 外踝滑囊發炎
    • 腓骨肌腱滑膜炎
    • 足底筋膜代償性緊繃
慢性腳踝不穩定後的神經肌肉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慢性腳踝不穩定居然會造成雙側性的影響:

受影響系統具體表現臨床意義
本體感覺位置感與動覺下降即使閉眼也應能感知腳踝位置,慢性腳踝不穩定患者此能力明顯變差
平衡控制單腳站立搖晃增加不只患側,連健側也會受影響
動作模式著地時膝關節內扣增加前十字韌帶受傷風險數倍
肌肉反應脊髓反射改變肌肉保護性收縮的時間延遲
肌力表現腓骨肌群、脛後肌無力外翻與內翻力量失衡

B、慢性腳踝不穩定為什麼會影響對側或其他關節?

這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組:

  • 大腦為了保護受傷的腳踝,會改變動作策略
  • 對側腳踝代償,過度使用某些肌群
  • 膝與髖關節吸收更多衝擊
  • 長期形成異常動作鏈模式

研究發現,慢性腳踝不穩定患者著地時:

  • 膝關節內旋角度增加
  • 髖關節外展不足
  • 前十字韌帶承受的負荷增加

這也是為什麼慢性腳踝不穩定後來會出現膝蓋問題。


四、慢性腳踝不穩定的常見症狀

A、慢性腳踝不穩定的典型症狀

運動時:

  • 「打球不敢做急停動作,怕腳踝撐不住」
  • 「跑步轉彎腳踝會有『滑掉』的感覺」
  • 「沒踩到東西,但腳踝就突然軟一下」
  • 「運動後腳踝腫脹,休息幾天又好了」

日常生活:

  • 「走不平的路面會擔心」
  • 「下樓要扶扶手,覺得不安全」
  • 「穿高跟鞋或厚底鞋容易扭到」
  • 「踩機車踏板時偶爾會踩空」
  • 「早上起床腳踝僵硬,活動一下才舒服」

B、慢性腳踝不穩定的檢查

觸診:

  • 外踝前下方有壓痛(前距腓韌帶)
  • 外踝後方腫脹(腓骨肌腱滑囊炎)
  • 跟腱外側緊繃
  • 足底外側肌群萎縮

活動度:

  • 背屈角度 <10 度(正常應為 15-20 度)
  • 內翻活動度過大(與對側比較)
  • 活動度受限

特殊測試:

  • 前抽屜測試陽性:小腿固定,腳跟可被往前拉超過 5mm
  • 距骨傾斜測試:被動內翻時角度過大
  • 單腳站立測試:無法閉眼單腳站立20秒

C、慢性腳踝不穩定的影像發現

超音波檢查(最實用且無輻射):
觀察重點慢性腳踝不穩定常見發現正常對照
前距腓韌帶厚度厚薄不均均勻的纖維狀結構
外踝滑囊積水增厚不可見或極薄
腓骨肌腱腱鞘積水、滑膜增生清晰的腱鞘界線
韌帶動態測試壓力下距骨向前移位> 3mm< 3mm
X光檢查:
  • 急性期:排除骨折
  • 慢性期:評估是否有早期骨關節炎變化(關節面不規則、骨刺形成)
MRI(必要時):
  • 軟骨損傷程度
  • 隱藏性骨軟骨損傷
  • 韌帶完整修復程度

D、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鑑別診斷

因症狀相似,慢性腳踝不穩定常被誤認為:

  1. 單純肌腱炎:只治療發炎,忽略不穩定
  2. 足底筋膜炎:代償性問題
  3. 神經壓迫:以為是坐骨神經或腰椎問題
  4. 心理因素:認為是自己嚇自己

五、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腳踝不穩定?

A、國際常用的腳踝自評量表

以下工具可用於評估慢性腳踝不穩定:

1. 坎伯蘭腳踝不穩定工具(CAIT)
  • 評估日常與運動中的腳踝功能
  • 最常用、全面的工具
2. 功能性腳踝不穩定識別工具(IdFAI)
  • 側重於主觀不穩定感與功能限制
  • 快速篩檢用,適合大規模調查
3. 腳踝不穩定量表(AII)
  • 強調踩空、軟腳的頻率
  • 適合追蹤症狀變化

量表只是篩檢工具,仍需配合理學檢查與影像評估,單靠問卷會高估或低估,因為無法排除其他問題(如骨折史、手術史)。

B、慢性腳踝不穩定的簡單自我測試

測試項目評估內容通過標準
單腳閉眼平衡感覺神經回饋能力能穩定站立 20 秒以上
星狀平衡測試動態穩定控制各方向伸展距離達體長的 70%
單腳原地跳著地穩定性連續 5 次不晃動、不需扶持
Bosu 球站立不穩定平面控制雙腳站立 60 秒、單腳 30 秒
側向跨步功能性動作控制連續 10 次不失衡
警訊症狀:
  • 任一測試無法完成
  • 患側與健側差異明顯
  • 測試後腳踝出現疼痛或腫脹

六、慢性腳踝不穩定的治療與復健

A、為何過半的人腳踝扭傷不就醫?

迷思真相
「扭傷是小傷,自己會好」四分之三的患者在 2-3年 仍有殘留症狀
「不痛了就代表好了」疼痛消失 ≠ 韌帶好了 ≠ 神經肌肉恢復
「戴護踝就夠了」過度依賴會削弱本體感覺與肌力
「休息就會好」被動休息無法重建動作控制

研究指出接受完整治療者,發展成慢性腳踝不穩定的機率降低 40%。

  • 但只有 1 / 3 的扭傷患者尋求醫療
  • 在就醫者中,不到 20% 接受平衡訓練
  • 近半的人未接受任何訓練治療

B、腳踝扭傷的治療策略

第一階段:急性期控制(受傷後0-2週)

預防勝於治療,急性期處理不當是慢性腳踝不穩定的主因:

  • POLICE原則: (依情況調整)
    • Protection 保護:使用護具,但避免完全制動
    • Optimal Loading 適度負荷:早期開始無痛範圍活動
    • Ice 冰敷:前48小時,每次15-20分鐘
    •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不可過緊
    • Elevation 抬高:高於心臟
  • 早期介入治療:研究顯示,受傷後 1 週內開始復健,慢性腳踝不穩定發生率降低 60%
第二階段:亞急性期重建(2-6週)

1. 本體感覺訓練(最關鍵!)

這是預防慢性腳踝不穩定的核心,最常被忽略:

  • Week 1-2:基礎平衡
    • 雙腳站立於平衡墊,閉眼 30 秒
    • 單腳站立於硬地,睜眼 30 秒
  • Week 3-4:進階挑戰
    • 單腳站立於平衡墊,睜眼 30 秒
    • 加入上肢動作(接球、指定方向伸手)
  • Week 5-6:功能性動作
    • Bosu 球單腳站立
    • 星狀平衡測試訓練
    • 閉眼單腳站立 30 秒

2. 肌力強化

  • 針對慢性腳踝不穩定患者常見的肌力失衡:
訓練目標動作範例組數
腓骨肌群(外翻)彈力帶外翻阻力訓練3組×15次
脛後肌(內翻控制)提踵 + 內翻動作3組×12次
小腿三頭肌單腳提踵3組×20次
足底肌毛巾抓取每日 2 次

3. 活動度恢復

慢性腳踝不穩定患者常見背屈受限:

  • 靠牆弓箭步伸展(膝蓋碰牆測試)
  • 目標:腳尖距牆 10 公分以上
  • 每次維持 30 秒,每日 3 組
第三階段:功能性訓練(6週後)

視情況逐步回歸運動:

  1. Week 6-8:低衝擊運動
    • 游泳、飛輪
    • 平地快走
  2. Week 8-10:衝擊訓練
    • 原地雙腳跳
    • 前後左右小跳躍
  3. Week 10-12:敏捷訓練
    • 急停急轉
    • 側向位移
    • 八字形跑步
重要原則:無痛進階
  • 不應引起疼痛
  • 若出現腫脹或不適,退回上一階段
  • 不對稱表現(患側vs.健側)<10% 才進階

C、腳踝扭傷的進階治療

1. 再生注射治療(適用對象:保守治療超過 3 個月無效)

使用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

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Prolotherapy)

  • 原理:刺激韌帶纖維母細胞增生,強化結構
  • 濃度:葡萄糖溶液
  • 療程:每3-4週一次,共3-6次
  • 適應症:韌帶鬆弛、滑囊炎
  • 注射後需配合固定與漸進式負重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

  • 原理:釋放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
  • 優勢:修復效果較葡萄糖快
  • 濃度:血小板濃縮 4-6 倍
  • 療程:1-3次即可見效
  • 適應症:韌帶部分撕裂、慢性發炎

治療後關鍵:

  • 前 3 天:輕度活動但避免劇烈運動
  • 3-14 天:漸進式負重,配合護具
  • 2 週後:開始本體感覺訓練
  • 若未配合復健,注射效果有限
2. 徒手治療與關節鬆動術
  • 距骨前滑鬆動術:改善背屈受限
  • 腓骨遠端鬆動:恢復正常關節力學
  • 肌筋膜放鬆:小腿後側、足底筋膜
3. 客製化鞋墊 – 矯正力學異常:
  • 研現單純使用鞋墊而不訓練,效果有限,最好是 鞋墊 + 本體感覺訓練。

七、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預防:避免反覆扭傷

A、運動前的預防

動態熱身(取代靜態伸展)

運動前動態熱身可降低三到四成再次扭傷風險:

  1. 腳踝繞圈(順逆時針)
  2. 提踵 +下蹲
  3. 側向移動 + 腳踝外翻內翻
  4. 單腳平衡練習
護具使用時機
情境建議
急性扭傷後1-3個月必須使用,選擇半硬式護踝
回歸運動初期建議使用,逐步減少依賴
高風險運動(籃球、排球)曾扭傷者可預防使用
日常生活不建議長期使用
鞋子選擇原則
  • 避免用:拖鞋、人字拖、過軟的布鞋
  • 最好選擇:包覆性佳、鞋跟穩定、適度緩衝
  • 運動鞋更好:高筒鞋可提供額外支撐,但不可取代訓練

B、特殊族群的注意事項

中壯年歲族群的風險:
  1. 退化:韌帶彈性下降、本體感覺衰退
  2. 活動型態:久坐後突然運動
  3. 舊傷:年輕時的扭傷開始顯現後遺症
  4. 賀爾蒙變化:女性更年期前後韌帶鬆弛度改變
預防建議:
  • 運動前充分熱身 15 分鐘
  • 每週至少 2 次平衡訓練
  • 避免穿高跟鞋超過 2 小時
  • 定期檢查鞋底磨損情況

八、結論

A、慢性腳踝不穩定的重點

  1. 會影響全身動作鏈,增加膝蓋受傷風險
  2. 常常被低估,每 2 個腳踝扭傷,就有 1 位有機會變成慢性腳踝不穩定
  3. 完整復健可降低慢性腳踝不穩定 40% 的發生率
  4. 本體感覺訓練對於慢性腳踝不穩定最重要
  5. 疼痛消失不是好了,需持續訓練 3-6 個月,以免變成慢性腳踝不穩定

B、腳踝扭傷何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 扭傷後無法正常行走超過 3 天
  • 腳踝反覆扭傷(一年內超過 2 次)
  • 日常生活活動時會出現踩空感
  • 保守治療 3 個月無改善
  • 影響到工作或運動

C、腳踝扭傷後的自我檢核表

  • 急性期 POLICE 處置 (相關建議會持續改變)
  • 評估是否是需要急性介入治療
  • 本體感覺訓練 (平衡墊、單腳站立)
  • 足底肌肉強化 (毛巾抓取訓練)
  • 評估是否需要柺杖、鞋墊或護具
  • 三個月未改善,考慮再生注射治療
  • 回歸運動前,通過功能測試 (單腳跳、星狀平衡……等)

慢性腳踝不穩定不是宿命,而是可以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與復健來預防與改善的問題,關鍵在於不要忽視每次扭傷,積極介入才能打破反覆受傷的惡性循環。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想更進一步了解療程?這些方式幫你快速找到答案!

🔹取得專屬建議

  • 加入官方 LINE|由團隊協助你初步評估
  • 填寫療程需求表單|我們將提供個人化建議
  • 了解常見問題與療程風險|建立完整知識架構

🔹療程內容快速導覽

  • 神經肌肉超音波檢查|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刀|肉毒止痛
  • 頸動脈超音波|幹細胞|再生醫學|TAME
  • 局部抽脂|電音波|微針電波|肉毒

🔹治療據點與服務地區

  • 雙北 & 三蘆
  • 雙北疼痛|雙北局抽 | 雙北醫美
  • 三蘆疼痛 | 三蘆局抽 | 三蘆醫美

▶ 【點我前往完整資訊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