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通管器(圖一)

水管清潔錠(圖二)


取自https://www.daviddarling.info/encyclopedia/C/carotid_artery_disease.html

取自https://drahmedfarah.com/procedures/carotid-stenting/

參考研究:隨著LDL下降,斑塊有著明顯變小的趨勢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d LDL-C levels and the median change in PAV.
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們的血管變軟,動脈硬化減輕呢?
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在血中的濃度是目前研究可以讓血管斑塊變小,改善動脈硬化的一種治療可能
血管就像廚房的水管的阻塞一般,當血中的雜質愈越多時,越有機會卡在水管壁上,加上潮濕的環境就形成黴垢等黏液層,逐漸逐漸地塞死水管了。這時候我們會用通管器(圖一)或是用疏通藥物去加以疏通,但效果要看阻塞的程度,太嚴重的可能效果不佳,仍容易反覆阻塞。

因此現在市面也出現提前預防的產品:水管清潔錠(圖二),只要定期更換,其釋放出的物質可以避免雜質卡在水管管壁上面。

血管其實也很類似
先來說明一下血管斑塊形成的原因
血管斑塊的形成多與脂肪堆積和血管發炎有關,隨著長時間的高血脂,膽固醇會逐漸堆積於血管內膜下方,進一步引起發炎反應,導致纖維斑塊的形成。日積月累,內膜會突出形成斑塊,引起血管狹窄,嚴重者甚至破裂到血管內部,刺激形成血栓,一旦血栓不穩定被血流帶走,流到哪邊就造成哪邊的中風。

過去我們對於斑塊多束手無策,但是隨著藥物的研發以及新研究的實證,我們終於有了一些工具可以對抗斑塊,簡單介紹如下:
- 傳統的阿斯匹林或保栓通:此類藥物主要在於預防次發性斑塊的形成,避免因為斑塊破裂或是表面不光滑所引起的血栓形成,減低中風發生率有著70-80%的效果。
- 傳統手術:當斑塊大小到一個程度以上,神經外科直接打開頸部的血管將其取出,此為長期復發率最低的方式。但是,手術畢竟是相對高風險的處理方式,也有各成併發症發生的可能。除了上述原因,還有考量萬惡的健保給付和日益上升的醫糾問題,所以目前手術在台灣並非是主流的處理方式,而是列為最後線的考慮。

- 放置頸部支架:經由心導管的發展,腦導管的技術也日新月異,因次使用導管在微創的情況下放入支架將原本狹窄的管徑撐大是目前的一個主流選項,其風險低於傳統手術方式,但是斑塊與狹窄復發率相對較高。

- 抗血脂藥物治療:隨著藥物的發展以及對於斑塊形成原因的更加了解,近期有些研究當使用較多藥物或搭配生活方式的調整,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降到低於100以下的情況,將可以使斑塊逆轉縮小。

總結來說,降低LDL似乎可以預防性的從根本上讓斑塊消失,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直接下一個肯定的答案,但是從2022ADA美國糖尿病協會也再強調降低LDL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說對於中高風險族群,其努力經由生活和藥物控制降低LDL到低於70或100是一個目前最佳的選擇。
參考資料
- Association of a Combined Measure of Adherence and Treatment Intensity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or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reated With Statins and/or Ezetimibe, JAMA Netw Open. 2018;1(8):e185554. doi:10.1001 連結
- Role of dual lipid-lowering therapy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regression: Evidence from recent studies, Atherosclerosis. 2018 Feb;269:219-228 連結
頸部超音波相關介紹 https://twmedpro.tw/index.php/2022/02/18/carotid_us_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