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疼痛修復 腳踝扭傷怎麼治療才能避免反覆扭傷和提早退化 – 以前距腓韌帶(ATFL)舉例說明

腳踝扭傷怎麼治療才能避免反覆扭傷和提早退化 – 以前距腓韌帶(ATFL)舉例說明

linwate

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後應重視休息和適當的治療,包括護具使用、拐杖輔助、復健運動等,以防止韌帶鬆弛和關節不穩,避免反覆扭傷和提早退化,必要時可考慮積極的介入性治療甚至手術。

腳踝扭傷概要

以美國為例,每天大約發生25,000腳踝扭傷,也是最常見的運動相關損傷之一,其中足內翻引起的扭傷佔了80%

美國運動相關的扭傷
  • 41%源自籃球
  • 9.3%源自橄欖球
  • 7.9%源自足球

此外,更高水準和專業性的活動和比賽會增加受傷的風險(例如:大學競賽運動員腳踝扭傷的風險是一般運動員的七倍)

2008 年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發現
  • 很大一部分人在受傷後一年內仍持續出現腳踝鬆弛和不穩定的感覺
  • 影像研究發現,與未受傷的腳踝相比,有過外側腳踝扭傷的人的前距腓韌帶厚度增加了約16%,韌帶厚度增加可能由於疤痕組織。而且,與健康組織相比,疤痕組織可以吸收的能量減少60%
  • 踝關節扭傷後,35-73%的人報告有持續關節不穩定、功能下降、疼痛和腫脹的症狀,此外再次扭傷的風險增加了70%

重複發生腳踝扭傷的原因 – 與踝關節不穩定有關

踝關節是由許多不同形狀的骨頭堆疊而成,為了保有相關的活動度和穩定度,關節有幾個特點

  • 骨頭間的韌帶非緊密固定,彼此之間留有一定的滑動空間,方能有活動度
  • 肌肉用力拉緊時,會形成多個方向的張力讓骨頭間卡死,這時候取得的是穩定度

就像手工串珠工藝一樣,珠子與珠子間多方向用線加以連接,在線沒有拉緊的情況下使可以相對活動,但是依但把線頭拉緊後,珠子與珠子間就會互相卡死,組成固定形狀,也具有支撐力。

(手工串租介紹可以參考 https://www.popo.tw/books/589077/articles/6902337)

一旦受傷後沒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或適當的照護,就會導致韌帶鬆弛或、肌腱撕裂甚至肌肉失能,讓腳踝失去原本可以拉緊的功能,這樣一來會造成幾個問題及相關後遺症

  • 腳踝不穩定,極易再次受傷
  • 失去原本的足弓,容易有足底筋膜炎等異常
  • 關節間的摩擦增加,提早關節退化
  • 站姿改變以及後天長短腳的形成
  • 骨盆歪斜臀中肌失能,甚至進一步引起腰椎的受力異常,造成下背疼痛

腳踝扭傷的治療方式

腳踝扭傷的最重要治療方式就是

休息! 休息! 休息!

要重複說三次,不管接受哪種治療 – 注射、固定、手術、復健等等,軟組織都需要時間修復癒合,治療是讓修復百分比和速度加快,不可能像電影中的奈米機器人一般,打一針立即完成細胞修復。

這邊以最常見受傷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加以討論

先依排除明顯骨折後,我們可以藉由超音波檢查結果進行初步分級

超音波下韌帶的受傷程度

接著依據前距腓韌帶撕裂程度的不同,需要使用拐杖以及相關護具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護具方面可以參考下圖,拐杖則是使用適合自己身高的。

  • 圖A屬於較基本的高支撐護踝,建議明顯扭傷者急性期都應考慮使用,不要使用一般運動型的護具
  • 圖B則是使用石膏進行高支承固定(也可以使用護木、夾板)或是骨折用的高支撐特殊護踝來加以固定,這類護具用於較嚴重的損傷

下圖是治療標準參考,依據受傷差異,使用護具和拐杖的時間從3-6周都有可能,當然可以後續適臨床情況和使用超音波直接觀察相關變化。

輕度受傷的情況(無韌帶撕裂)

  • 前三周需要使用護具
  • 均可負重,不需使用拐杖
  • 關節可自由活動
  • 三周後方可開始運動
  • 六周後才建議做跑跳動作

中重度受損受傷的情況(其他情況),限制明顯較多

  • 前三周需使用夾板固定,後續再用護具四周
  • 前三周需用拐杖,後須才可讓腳踝負重
  • 前三周宜限制關節活動
  • 第五周起方可運動,第七周才可做跑跳動作

積極的介入性治療

依據患者的不適感以及傷勢復原的情況,我們也可以考慮下面的較積極的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 – 使用消炎止痛藥緩解症狀及腫脹(但須小心使用 – 一部分隨老年化社會,須將肝腎功能加入考量,另一部分是有一些新的研究認為消炎止痛藥物會干擾修復過程的進行)
  • 基本復健治療 – 對於加速代謝、消腫、止痛有一定的幫助
  • 高能雷射 – 可以達到深層消腫、止痛和加速粒線體代謝及修復,可以對整個受傷部位都加以治療
  • 針劑注射 – 消炎針劑或是神經阻斷術的使用,對於過度腫痛或需快速消腫的患者是可以列入考量的選項
  • 抽吸治療 – 嚴重瘀血達到腫脹影響循環者可以加以考慮
  • 增生治療 – 大部分消腫後,發現韌帶修復不良或是想加速修復者,可以考慮增生治療(震波、PRP、羊膜、骨隨或是脂肪幹細胞等等)

手術介入性治療 – 最後線的治療方式

對於繼種情況的患者,手術治療是需要考量的選項

  • 骨折明確者
  • 肌腱完全斷裂者
  • 主要韌帶斷裂且經保守治療仍反應不良者
  • 肌腱撕裂伴隨不穩定移位者
  • 關節深處,破裂有碎片者

腳踝扭傷後基本復健動作

腳踝受傷後的復健活動重點有幾個方面

重建本體感覺功能

當肌腱韌帶受損之後,腳踝關節韌帶上的張力和疼痛受氣都會因為發炎或是傷害而有所異常,部分可能過於活躍,部分則反易遲鈍,導致腦部和腳踝間的連結有所異常,進行相關復健運動後,可以重建本體感覺的正常功能,才不會常常抱怨腳步踏起來怪怪的。

上方 – 利用不同穩定度、觸感的平面來重建本體感
下方 – 除了平面差異外,更加上不穩定的姿勢來加以刺激
重建肌肉活動收縮功能

許多情況下,腳踝扭傷時,脛後肌、腓骨長短肌、屈趾長肌等肌肉都會一起拉傷(重則撕裂傷),這會導致肌肉的本體感喪失印發收縮不良甚至不會收縮,進一步引起兩個後果

  • 喪失足弓 – 尤其是內側和橫向足供弓崩塌
  • 踝關節鬆弛,無法穩定
利用彈力帶做 足背翻 足下壓 族內翻 足外翻 的復健動作

結論

腳踝扭傷後需重視休息和適當的治療,避免反覆扭傷和提早退化。治療包括使用護具、拐杖輔助、基本復健和重建本體感覺功能。依據前距腓韌帶撕裂程度,輕度傷需護具保護並逐漸恢復運動,中重度傷則需夾板固定和延長恢復期。積極治療選項包括藥物治療、高能雷射、針劑注射、抽吸治療和增生治療。手術介入適用於骨折、韌帶或肌腱完全斷裂等情況。復健重點是重建本體感覺功能和肌肉收縮功能,避免足弓崩塌和踝關節鬆弛。

基本復健動作參考
脛後肌失能訓練參考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留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