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手指肌腱

臨床表現


錘狀指簡單分類

網路上的各類護具
錘狀指
手指突然無法伸直?你可能是得了「錘狀指」
門診中時常見到,因為打球、搬東西或是小小不慎,導致手指受傷。
若你的手指末端突然無法主動伸直,呈現下垂狀,甚至有輕微腫脹與疼痛,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瘀青或扭傷,而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略的手部傷害——「錘狀指(Mallet Finger)」。
本文將介紹錘狀指的原因、症狀、治療與復健,並提供相關建議,協助你全面瞭解這類手指傷害,避免留下永久變形或功能性障礙。
一、什麼是錘狀指(Mallet Finger)?
錘狀指,又稱「槌狀指」、「垂垂指」,是因為伸直手指的肌腱(稱為伸指肌腱)在靠近手指末端的部位受損、斷裂,導致無法主動將手指最末一節(遠端指間關節 DIP joint)伸直。

這類受傷常發生在手指受到衝擊時,尤其是正在伸直的手指被球或硬物直接撞擊的情況下。
但也可能因輕微外力或退化性改變而造成肌腱斷裂,在中高齡者較容易發生。
二、常見發生部位:
- 最常見於 中指、無名指與小指
- 可發生於慣用手或非慣用手
三、錘狀指的典型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臨床表現:

四、錘狀指的發生原因
1、急性外傷
- 打球(如籃球、排球、棒球)時手指被球撞到
- 不小心被門夾到或碰撞硬物
- 扣環、袋子或衣物勾住手指導致彎曲
2、漸進性退化
- 中高齡者因肌腱退化,日常活動也可能造成斷裂(單指提重物)
- 合併風濕性關節炎者更容易出現慢性杵狀指
五、如何診斷錘狀指?
- 臨床評估
- 醫師會根據受傷的病史、手指姿勢與是否能主動伸直末端來進行初步診斷。
- X 光檢查
- 檢查是否合併骨折(伸肌腱附著處的骨片剝離),這類稱為「骨性杵狀指」,可能需要不同處理方式。
- 超音波檢查
- 可以快速觀察肌腱、骨面和關節情況

六、錘狀指的治療方式
- 治療重點在於:穩定手指姿勢、讓斷裂的肌腱自然癒合。

1、保守治療(無骨折或骨折不移位)
✅ 使用「伸直副木(splint)」
- 必須持續固定遠端指節伸直,不讓其有任何彎曲,時間長達 6–8 週
- 常用的副木有 Stack splint 或 custom-made thermoplastic splint

✅ 配合復健計畫
- 戴副木期間仍可活動其他關節(如中節、掌指關節)以避免僵硬
- 規則回診觀察進展
⛔ 禁忌:中途拆除副木或彎曲手指,即使短暫彎曲也可能使肌腱重新拉裂,需重新計時治療週期。
2、手術治療(以下情況考慮手術)
- 合併明顯移位的骨折
- 副木治療後仍無改善
- 關節不穩定或伴有關節脫位
- 高需求者如音樂家、運動員
手術方式可能包括鋼釘固定、張力帶、或肌腱修補,但手術風險包括感染、關節僵硬與術後復健,由外科醫師評估。
七、錘狀指的復健與日常照護
復健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無論是否開刀,以下皆需注意:
1、穿戴副木的注意事項
- 時間須準確:不能少於 6 週、最多約 8–10 週
- 每週清潔皮膚與副木,防止濕疹與感染
- 如不慎脫落副木,應立即將手指撐直重新戴上,並延長固定時間
2、復健運動階段
- 副木移除後:需由專業治療師指導漸進式伸直與彎曲訓練
- 初期勿過度屈曲,避免再次損傷
3、注意生活習慣
- 避免提重物或用力握拳
- 避免觸碰冰冷物品造成血液循環不佳
八、錘狀指若不治療會怎樣?
若不及時處理,可能造成:
- 永久性手指末端彎曲
- 難以握筆、穿針、打字等精細動作受限
- 關節退化或繼發性關節炎
- 影響美觀與功能,降低生活品質
九、錘狀指的常見 Q&A
Q1:戴副木期間可以拆下來洗澡嗎?
A:不可!洗澡時應保持副木乾燥,建議使用塑膠套包裹保護,避免手指彎曲。
Q2:症狀已經發生一兩個月了還能治療嗎?
A:仍有治療空間,但可能需更長時間復健或考慮手術方式,建議儘快就醫評估。
Q3:有沒有什麼運動可以預防錘狀指?
A:沒辦法完全預防,但強化手部肌力、提升反應力可降低運動中受傷風險。打球時注意手勢與保護裝備也有幫助。
十、結語:看似小傷,其實不簡單
- 錘狀指常被忽略,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對生活造成長期困擾。
- 若有類似症狀,請儘早尋求骨科或手外科醫師評估。
- 正確的副木使用、配合完整的復健流程,才能讓你重新擁有靈活手指,避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