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幹細胞 – 隨著再生醫學的興起,許多過去需要長時間復健甚至開刀的退化性疾病,如今有了新的治療選擇。BMAC(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骨髓抽取濃縮物)便是其中一項受到關注的再生技術,它結合了自體幹細胞、成長因子與免疫調節功能,成為一種有機會修復損傷組織、減緩退化進程、甚至緩解疼痛的療法。
本文章將帶深入討論BMAC在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骨髓水腫、神經修復、疼痛控制的潛在應用,並補充其在醫學美容上的再生應用。
一、什麼是”骨髓幹細胞”(BMAC)?
BMAC 是從自體骨髓中抽取,再經由處理所獲得的自體生物製劑,內含:
- 間質幹細胞(MSCs):具有分化成軟骨、肌腱、骨頭等多種組織的能力。
- 血小板與生長因子:如PDGF、TGF-β,有助於組織修復與抗發炎。
- 免疫調節因子:調節身體免疫反應,減少慢性發炎現象。
- 造血幹細胞與其他前驅細胞。
相較於PRP(血小板濃縮血漿),BMAC的組成更複雜、再生潛力更強、更廣,被視為高階自體再生治療的可能。

二、BMAC的五大臨床應用領域
1. 關節軟骨修復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
關節軟骨受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磨損便難以自然修復。
- BMAC中的幹細胞可能分化為軟骨細胞,協助重建關節表面,減緩病程惡化。
- BMAC內含的生長因子與抗發炎因子,能調節關節腔內的發炎環境,減輕腫脹與疼痛。
- 對於膝關節退化第三級以前的患者,有機會延緩或避免開刀置換。
臨床研究指出,BMAC注射在膝關節內,6個月至1年內可見疼痛明顯改善與活動範圍提升,尤其對於尚有軟骨結構的人,效果更好。
2. 肌腱與韌帶的修復
慢性旋轉肌袖撕裂、網球肘、阿基里斯腱炎等問題,不僅疼痛難癒,往往影響運動與日常生活。
- BMAC透過幹細胞重建結締組織與膠原蛋白架構,加速受損肌腱與韌帶的修復。
- 對於慢性無菌性發炎造成的「難癒型肌腱病變」,也有顯著改善潛力。
不少運動員選擇BMAC作為手術以外的自然療法,希望在不犧牲肌力與關節穩定度的情況下加快回復。
3. 骨髓水腫與骨壓傷的治療
骨髓水腫(Bone Marrow Edema)與相關的疼痛常見於膝蓋、髖部或腳踝,通常是因為退化性變化或反覆使用受損造成骨內壓力過高,進而引起疼痛。
- BMAC注射能減緩骨內壓、促進新血管生成與骨質修復。
- 搭配導引式注射,將幹細胞導入病灶區域,有助於改善疼痛與阻止病變擴散。
臨床上,BMAC對於早期骨壞死、跳躍運動員的膝部骨水腫也展現良好效果,是少數不必開刀仍有機會的介入性治療選項之一。
4. 神經性疼痛與神經修復
BMAC中的幹細胞具備神經保護與促進再生的能力,尤其在周邊神經損傷後的修復上,有潛力減少慢性疼痛發生率。
- 在糖尿病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腕隧道症候群等狀況下,BMAC可能有助於減輕神經炎症與促進神經再生。
- 部分研究也指出,幹細胞的免疫調節特性能降低神經敏感性與中樞過度激活。
雖尚屬於探索中階段,但對於頑固性神經痛患者,BMAC也提供了一種非藥物性的治療方向。

5. 疼痛管理與慢性退化疼痛介入
慢性退化性疼痛通常源於結構損傷、組織發炎與功能不全的複合表現。
- BMAC透過細胞修復、抗發炎與再生機制,從根源介入疼痛產生機制。
- 與傳統止痛針或玻尿酸相比較,BMAC屬於長效型修復性療法,效果雖非即時,但更著眼於結構與功能的改善。
- 對於無法開刀的高齡患者,或手術風險高者,BMAC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
三、BMAC治療流程
治療流程簡述:
- 抽取自體骨髓(通常取自髂骨處,無濃縮約3-5ml,要濃縮則約需30~60ml)。
- 離心分離與濃縮(約30分鐘內完成)。
- 在超音波或X光導引下注射至病灶處。
- 無需住院,術後可行漸進式復健計畫。
可能風險:
- 局部疼痛、痠脹或瘀青(取骨髓處)
- 暫時性注射部位不適
- 少數患者可能對幹細胞濃縮物產生免疫反應(自體來源風險極低)
整體而言,BMAC的安全性高於異體幹細胞,亦較人工植入物低風險。
三、BMAC製備流程
治療方式分類:
BMAC的取得方式分為兩種臨床主流:
1. 直接抽取注射(Minimal Manipulation)
- 抽取骨髓後,不經離心處理,直接注射至目標組織。
- 優點:快速、安全、維持細胞完整性。
- 缺點:幹細胞與成長因子濃度稍低,對於嚴重病灶修復可能需多次治療。

2. 離心濃縮後注射(Concentrated BMAC)
- 將抽取的骨髓進行特殊離心處理,濃縮出含幹細胞與高濃度成長因子等部分。
- 優點:生物活性更高,適合中重度退化、軟骨修復、神經修復等。
- 缺點:需特殊設備與較長的操作時間,費用與技術門檻較高。

兩種方式皆為自體細胞治療,無免疫排斥問題,選擇方式取決於接受治療者的接受程度、預算範圍、病灶嚴重程度與治療目標。
四、與其他再生療法的比較
項目 | PRP | 微脂肪幹細胞 | BMAC(骨髓幹細胞) |
---|---|---|---|
來源 | 血液 | 脂肪(抽脂) | 骨髓(髂骨) |
成分 | 血小板+生長因子 | 幹細胞+基質+脂肪組織 | 幹細胞+造血細胞+成長因子 |
修復能力 | 中 | 中高 | 高 |
適用情境 | 輕度發炎 | 中度組織損傷 | 中重度關節/骨病變 |
操作風險 | 極低 | 需抽脂,有脂肪風險 | 抽骨髓,技術門檻高 |
四、與其他再生療法的比較(更新)
項目 | PRP | 微脂肪幹細胞 | BMAC (直接注射) | BMAC (濃縮型) |
---|---|---|---|---|
來源 | 血液 | 脂肪(抽脂) | 骨髓(髂骨) | 骨髓(髂骨) |
成分 | 血小板+生長因子 | 幹細胞+脂肪組織 | 幹細胞+造血細胞(低濃度) | 幹細胞+造血細胞(高濃度) |
修復能力 | 中 | 中高 | 中到中高 | 中高到高 |
適用情境 | 輕度發炎 | 中度軟組織損傷 | 輕中度關節 骨水腫 | 中重度關節 神經修復 |
操作風險與複雜度 | 極低 | 中(需抽脂) | 低(無需設備) | 高(需設備技術) |
是否屬於細胞操作 | 否 | 是 | 否(最少處理) | 是(經濃縮處理) |
五、BMAC在醫美領域的潛力應用

除了在疼痛與退化性關節治療上的應用外,BMAC在醫學美容領域也受到關注,尤其是在抗老、傷口照護與皮膚再生方面。
- 膠原蛋白刺激:BMAC中的幹細胞與生長因子可刺激真皮層纖維母細胞,提升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生成。
- 改善疤痕與暗沉:對於痘疤、術後疤痕、膚色不均等,BMAC有助於膚質修復。
- 搭配微針或雷射療程:作為療後導入物,BMAC可加速修復並降低副作用風險。
目前仍以小型研究與高階自費療程為主,未普遍應用,但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結語:BMAC是止痛還是重建的關鍵?
骨髓幹細胞BMAC,結合了生物修復、細胞再生與免疫調節的三重機制,成為治療各類退化與慢性疼痛問題的重要工具。
無論是針對膝關節退化、肌腱撕裂、骨水腫,甚至神經疼痛,它都不再只是緩解疼痛,而是朝向「真正修復」的方向前進。

對於想要延緩開刀、希望從根源改善功能的患者來說,BMAC不只是「下一步治療選擇」,更是一種面對老化與損傷的新思維。
那麼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BMAC治療方式?
在考慮BMAC治療前,建議與專業醫師進行評估,針對退化程度、病灶範圍、預算與治療目標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初步參考如下:
- 輕度關節退化、早期骨水腫、疼痛不嚴重者:可考慮直接抽取注射方式,操作簡單、費用相對低、恢復快,適合希望改善但不想承擔複雜療程的族群。
- 中重度關節磨損、軟骨退化、神經疼痛明顯、手術風險高者:建議選擇濃縮型BMAC,幹細胞濃度與再生潛力更高,能提供較完整的修復支援,有機會延緩病程或改善功能障礙。
- 有複雜關節病變或伴隨其他慢性疾病者:可討論是否需搭配PRP、玻尿酸或其他介入治療,同時達成抗發炎與組織再生的綜合效果。
必須一提的是,BMAC並非立即見效的止痛針,而是一種從根本改善組織健康的再生治療,其效果通常需數週至數月才能顯現。
因此,若希望的不只是短期舒緩,而是找尋長期修復與延緩老化的可能性,那麼BMAC無疑是一條值得思考列入考量的治療道路。
參考資料
- A REVIEW OF 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 Efficac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 Skin and Bone Regeneration of Solid 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 Versus Platelet-Rich Fibrin